打开短视频刷到讲 AI 的副教授,你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北航 90 后女教师何静最近就因这事成了热议焦点 —— 镜头里的她『妆容』清爽,说话像唠家常似的把生成式 AI 原理讲得明明白白,可评论区没几个聊干货的,全在纠结 “这长相不像搞学术的”“怕不是网红冒充的教授吧”。
更有意思的是,当北航官网甩出她的履历,质疑声没消失反而更热闹了。有人翻出她研发的科研软件说 “这玩意儿能算成果?”,还有人酸溜溜地问 “清华博士后怎么沦落到拍短视频?”。这场围绕 “美貌与科研” 的争论,反倒让更多人看清了一个真相:我们对学者的偏见,到底有多深。
何静的走红纯属意外。她在『抖音』账号 “数据学姐” 上发的视频,没有炫酷特效也没搞噱头,就是坐在书桌前讲 AI 怎么帮科研人员写论文、做数据分析。不同于学术讲座里那些让人犯困的术语堆砌,她总能把 “『大语言模型』优化” 这类概念,拆解成 “就像给电脑装了个懂学术的秘书” 这样的大白话。
这种接地气的风格很快圈了粉,但争议也跟着来了。“这颜值说是网红都有人信,北航现在招教授看脸了?”“长得这么精致,能沉下心读文献?怕不是团队包装出来的花瓶”,类似的评论刷满了评论区。更刺耳的是有人拿 “董小姐事件” 类比,暗指她靠流量上位。
面对这些质疑,北航先给了颗定心丸:“何静确实是我院副教授,成果官网都能查”。顺着学校给的线索点进教师主页,才算真正见识到这位 “网红副教授” 的硬实力。
从教育经历看,她的求学路走得相当扎实。2013 年从四川农大本科毕业,接着在中国矿大(北京)读到博士,2021 年又从清华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出站,妥妥的 “三校学霸”。要知道,能从理工科跨到新闻传播领域做博士后,既要懂技术又得通人文,这种跨学科能力在学界相当吃香。
再看科研成果,更让人咋舌。她主持过 20 多项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占了大半,90 后学者能有这成绩已经很亮眼。发表的 40 多篇论文里,10 多篇都是 SCI、SSCI 这类核心期刊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 —— 懂行的都知道,这可是评职称的 “硬通货”。
最让人佩服的是她不是光啃书本的书呆子。她研发的那款叫《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的软件,现在已经走进了全国一百多所高校,十万多师生都在用。这软件有多实用?输入一句需求,能直接生成百万字的数据分析报告,还能自动调整论文格式、检查参考文献错误,不少老师说 “以前熬一周的材料,现在半天就搞定”。
更硬核的是,她还是 2024 和 2025 年 “中国 AI 春晚” 的幕后技术支持者。这台晚会聚集了国内顶尖的 AI 研究者,能在里面挑大梁做技术支持,可不是靠脸能混进去的。
教学上她同样没含糊。在北航开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自媒体创作与运营》等课程,既是学校新文科改革的重点课,还成了学生口中的 “抢课爆款”。有上过课的学生说:“何老师讲课从来不用 PPT 念稿,全是结合案例讲实操,听两节课比自己瞎琢磨一周管用多了”,“干货多还不枯燥,这才是好老师该有的样子”。
面对铺天盖地的讨论,何静本人的回应挺实在:“视频都是 AI 剪辑过的,本人长相很普通,平时也不爱拍照”,还谦虚地说 “教育背景普通,就是这几年比较努力”。这番话没打官腔,反倒让不少人想起了上世纪的好莱坞女星海蒂・拉玛 —— 当年被骂 “花瓶” 的她,其实是 Wi-Fi 和蓝牙技术的奠基人,才华被颜值掩盖了半个世纪。
这场争议里,最耐人寻味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人说 “北大教授在 B 站讲社会学就是普及知识,女老师讲 AI 就是博眼球,这双标也太明显了”;也有理工科网友翻遍她的论文挑格式问题,说 “跨学科研究不算真硬核”。
说到底,争议的核心根本不是何静的能力,而是我们对 “学者形象” 的刻板印象。在很多人心里,搞学术的就该是 “格子衫配黑框镜,头发越少学问越深” 的样子,好像精致『打扮』就等于不务正业,能说会道就是投机取巧。可现实是,学术从来不是 “苦行僧” 的专属,把复杂知识讲明白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才华。
教育部 2025 年刚推出新工科和新文科融合的政策,何静做的正是踩在风口上的事:用短视频打破学术壁垒,用软件解决科研痛点。她的软件进了高校教师培训课程,她的讲座场场爆满,这些都说明市场有多需要这样的学者 —— 既能扎进实验室搞研究,又能站出来把知识讲给普通人听。
现在再回头看那些 “长得好看做不了科研” 的质疑,其实挺可笑的。何静的经历已经给出了答案:美貌和智慧从来不是对立面,精致得体也不妨碍深耕学术。就像有人说的,我们该庆幸有这样的老师愿意走出象牙塔,而不是纠结她该不该化妆、该不该拍短视频。
最后想问一句:如果一个学者既懂专业又会传播,既出成果又接地气,这样的 “宝藏老师” 难道不值得我们欢迎吗?毕竟能让更多人爱上知识、用好技术,比死守着 “学者就该朴素” 的老观念,重要多了。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