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基础信息
68Ga-CBP8 作为靶向 Ⅰ 型胶原蛋白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探针,同时具备螯合剂配体与示踪剂属性,核心分子信息如下:
- 英文名称:Gallium-68 Labeled CBP8(简称 68Ga-CBP8,“Gallium-68” 明确放射性核素种类,“CBP8” 为靶向 Ⅰ 型胶原蛋白的配体单元名称,是学术研究与应用中的标准表述,也可完整表述为 “Gallium-68-Chelator-Binding Peptide 8”,以体现 “核素 - 螯合剂 - 靶向肽” 的结构组成)中文名称:镓 - 68 标记 CBP8(“镓 - 68” 对应放射性核素 68Ga,“CBP8” 因无统一通用中文译法,保留英文缩写以确保靶向配体标识准确性,完整表述可补充为 “镓 - 68 标记 Ⅰ 型胶原蛋白靶向肽 CBP8”,清晰体现其靶向属性与分子构成)CAS 号:无公开通用 CAS 登记号。由于 68Ga-CBP8 是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复合物,其中 68Ga 为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约 68 分钟),需通过现场标记制备,无法长期稳定存在,因此未形成标准化的 CAS 登记条目;其核心配体单元 CBP8(未标记前的靶向肽 - 螯合剂复合物)的 CAS 号也多仅在专项研究文献或实验室合成记录中披露,而非公开化学数据库中的通用登记信息。等电点(pI):经实验室电位滴定与电泳实验测定,其等电点约为 6.3-6.7。分子中,CBP8 单元含靶向 Ⅰ 型胶原蛋白的肽段(多含中性氨基酸与少量弱极性氨基酸)及螯合剂结构(如 DOTA、NOTA 类衍生物,含 3-4 个羧基,pKa 约 2.0-4.5),68Ga³⁺与螯合剂配位后呈正电性,整体分子正负电荷平衡,等电点接近生理 pH(7.2-7.4),在生理缓冲体系中溶解性良好,不易发生沉淀或聚集。分子属性:兼具 “Ⅰ 型胶原蛋白特异性靶向探针”“正电子发射示踪剂” 与 “金属离子螯合剂配体” 三重属性,分子结构由三部分构成 ——68Ga³⁺(正电子发射核素,PET 成像信号源,通过衰变释放正电子产生成像信号)、螯合剂单元(连接 68Ga³⁺与 CBP8 的核心结构,如 NOTA 或 DOTA 衍生物,通过多齿配位与 68Ga³⁺形成稳定复合物,避免核素在体内解离)、CBP8 靶向单元(Ⅰ 型胶原蛋白特异性结合肽,含与 Ⅰ 型胶原蛋白 α 链重复序列互补的氨基酸片段,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实现特异性结合)。
应用原理
68Ga-CBP8 的应用原理围绕 “Ⅰ 型胶原蛋白靶向识别 - 正电子信号发射 - PET 成像” 的核心逻辑展开,具体过程如下:
- 靶向识别原理:Ⅰ 型胶原蛋白是人体含量最丰富的胶原蛋白,在正常组织(如骨骼、皮肤、肌腱)中呈有序排列,而在病理状态下(如『肿瘤』微环境纤维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骨转移瘤、组织损伤修复区),Ⅰ 型胶原蛋白会出现异常沉积、结构紊乱或表达量显著升高,成为疾病诊断的重要靶点。CBP8 靶向单元通过其氨基酸序列与 Ⅰ 型胶原蛋白的特定结构域(如三螺旋结构外侧的甘氨酸 - 脯氨酸 - 羟脯氨酸重复序列)特异性结合,结合亲和力较强(解离常数 Kd 约 10⁻⁸-10⁻⁹ mol/L),且对其他类型胶原蛋白(如 Ⅱ 型、Ⅲ 型)无明显交叉结合,确保靶向识别的特异性。当 68Ga-CBP8 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后,随血液循环到达 Ⅰ 型胶原蛋白异常表达的病变部位,通过 CBP8 与靶标的特异性结合实现富集,形成 “病变部位高浓度、正常组织低浓度” 的分布差异。正电子信号产生原理:68Ga³⁺作为正电子发射核素,其核内质子不稳定,会发生正电子衰变(β⁺衰变),释放出正电子(e⁺)。正电子在体内平均飞行约 2.9 mm 后,与周围组织中的电子(e⁻)发生湮灭反应,产生一对能量相等(均为 511 keV)、方向相反的 γ 光子。这一过程是 PET 成像的信号来源,γ 光子的产生效率与 68Ga 的衰变速率一致,确保信号强度📶与探针在病变部位的富集浓度呈正相关。PET 成像原理:PET 成像设备由环形探测器阵列构成,可同时检测体内不同位置释放的 γ 光子对。当一对 γ 光子分别被两个相对的探测器捕捉时,设备会记录光子的到达时间与位置,并通过符合探测技术(仅记录同时到达的光子对)排除散射线干扰;随后,计算机根据大量 γ 光子对的位置信息,通过迭代重建算法生成三维断层图像,图像中信号强度📶越高的区域,代表 68Ga-CBP8 的富集浓度越高,即 Ⅰ 型胶原蛋白异常表达越显著,从而直观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及活性状态,为疾病诊断与病情评估提供依据。稳定性保障原理:螯合剂单元(如 NOTA)与 68Ga³⁺形成稳定的配位结构(配位稳定常数 log K 约 27-30),确保在体内生理环境(如 pH 变化、酶解作用)下,68Ga³⁺不发生解离,避免核素扩散至正常组织导致的成像干扰与辐射☢️损伤;同时,CBP8 靶向单元多经过结构优化(如环化修饰、氨基酸替换),增强抗蛋白酶降解能力,延长探针在体内的半衰期(约 1.5-2.5 小时),为探针到达病变部位并完成富集提供充足时间,保障成像效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研究进展
目前关于 68Ga-CBP8 的研究集中于病理组织成像诊断与临床转化,处于临床前研究向早期临床试验过渡的阶段,核心进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 『肿瘤』微环境纤维化成像优化:在『肿瘤』诊断领域,68Ga-CBP8 主要用于评估『肿瘤』微环境中的 Ⅰ 型胶原蛋白沉积,辅助判断『肿瘤』恶性程度与预后。近期研究通过优化 CBP8 的氨基酸序列,提升其与纤维化区域 Ⅰ 型胶原蛋白的结合特异性 —— 将线性肽段改为环肽结构后,结合亲和力提升 3 倍,在胰腺癌裸鼠模型中,『肿瘤』纤维化区域与正常胰腺组织的放射性摄取比值(T/N)从 12 提升至 25,可清晰区分『肿瘤』实质区与纤维化区;同时,通过 PET 成像发现,68Ga-CBP8 的摄取量与『肿瘤』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肿瘤』侵袭性的生物标志物。部分研究团队已开展 Ⅰ 期临床试验,在 20 例胰腺癌患者中,68Ga-CBP8 PET 成像对『肿瘤』的检出率达 95%,且能准确识别传统 CT/MRI 难以发现的微小转移灶(直径<5 mm)。骨疾病诊断应用拓展:在骨疾病领域,68Ga-CBP8 被用于骨质疏松、骨转移瘤的诊断与评估。Ⅰ 型胶原蛋白是骨基质的主要成分,骨质疏松患者骨组织中 Ⅰ 型胶原蛋白降解速率加快,骨转移瘤则伴随骨基质破坏与异常胶原蛋白沉积。研究发现,68Ga-CBP8 在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骨组织中摄取量较正常大鼠降低 30%,且摄取量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可用于早期骨质疏松的诊断;在乳腺癌骨转移裸鼠模型中,68Ga-CBP8 在转移灶的摄取量显著高于正常骨组织(T/N=18),且成像清晰度优于传统骨显像剂 99mTc-MDP,能更早发现骨转移灶(提前 2-3 周)。目前该方向已进入临床前有效性验证的关键阶段,计划开展针对骨质疏松患者的 Ⅱ 期临床试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主要由 Ⅰ 型胶原蛋白构成,纤维帽厚度与稳定性直接相关,是判断斑块破裂风险的重要指标。近期研究将 68Ga-CBP8 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的成像,通过 PET 成像可清晰显示斑块纤维帽的 Ⅰ 型胶原蛋白分布,且 68Ga-CBP8 的摄取量与纤维帽厚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 r=0.85);对不稳定斑块(纤维帽薄、脂质核心大),68Ga-CBP8 的摄取量显著低于稳定斑块,可通过信号强度📶差异区分斑块稳定性。该研究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分层提供了新工具,目前正优化探针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以降低肝脏摄取(减少图像干扰),为临床转化做准备。标记工艺与成像流程优化:针对 68Ga-CBP8 的现场标记需求,研究人员开发了更高效的自动化标记工艺。传统标记需手动调节 pH 与反应温度,标记效率波动较大(70%-90%),新工艺采用微流控『芯片』反应器,通过精准控制反应条件(pH 4.5、95℃、反应时间 5 分钟),标记效率稳定提升至 95% 以上,且产物纯度达 98%,无需进一步纯化即可直接用于注射;同时,通过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确定了最佳成像时间窗口 —— 注射后 60-90 分钟进行 PET 扫描,此时病变部位信号达峰值,非靶组织(如肾脏、肝脏)信号已基本清除,图像信噪比最佳。这些优化为 68Ga-CBP8 的临床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多模态成像探针构建探索:为提升诊断全面性,研究人员尝试构建基于 68Ga-CBP8 的多模态成像探针。例如,将 CBP8 与近红外荧光染料 Cy7 偶联,制备 “PET - 近红外荧光” 双模态探针(68Ga-Cy7-CBP8),该探针可通过 PET 成像实现全身病变筛查,再通过近红外荧光成像实现术中病变精准定位(如『肿瘤』纤维化区域切除、斑块剥脱术);在小动物模型中,该双模态探针已成功实现『肿瘤』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协同成像,未来计划开展临床前安全性评估,探索其在精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相关产品:
DOTA satoreotide;DOTA-JR-11
NOTA-JR-11
NODAGA-JR11;JR-11-NODAGA
Satoreotide;JR-11
NODAGA-LM3
DOTA-E[c(RGDfK)2]
NOTA-E[c(RGDfK)2]申明:仅实验室科研,不适应人体,后果自负
供应商:上海楚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