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风“博罗伊”肆虐越南,其影响如涟漪般扩散,波及我国与越南的边境地区。连续暴雨叠加越南开闸放水,致使我国广西多地深陷严重灾情泥沼。百色、崇左等地更是遭遇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暴雨无情冲垮田埂,洪水如猛兽般漫进瑶寨,山体滑坡频发,居民生活陷入停水停电的困境。这本是国庆中秋佳节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刻,却被这场突如其来的洪灾无情打破。
那么,台风“博罗伊”主要袭击越南,为何广西却遭受如此重创呢?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自然与地理因素。从台风本身来看,“博罗伊”虽在越南境内登陆,但此次气旋结构松散,这使其覆盖范围远超普通台风,甚至比台风“摩羯”的影响范围还要大,500公里外的中越边境地区也未能幸免。如此广阔的覆盖范围,使得边境地区遭遇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的侵袭,个别地区降水量突破200毫米,大量雨水短时间内倾泻而下,为洪灾埋下了隐患。再审视广西的地形,其独特之处令人瞩目。广西中部形似一个巨大的盆地,百色、崇左以及南宁等地区,皆处于四周环山的地理格局之中。都阳山、六兆山、十万大山以及越南的低山丘陵等山脉环绕四周,平均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间,而中间却是一片海拔仅100米左右的盆地。这种特殊的地理格局,宛如一个天然的雨水收集器,使得大量雨水在此汇聚,难以迅速排出。
河流分布也是导致广西受灾严重的重要因素。珠江水系如一条巨龙贯穿广西全境,而郁江作为珠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其上游在南宁便开始分流。崇左的左江与百色的右江便是郁江的两大分流。右江独自流淌,而左江的上游则是越南的其琼河和平江。多条河流在此汇聚,一旦遭遇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量雨水迅速涌入河流,导致水位急剧上涨。而部分支流又流经越南,当越南开闸泄洪时,下游的广西城市便首当其冲,成为灾害的重灾区,尤其是崇左和南宁等地。不过,南宁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受到洪水的伤害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越南开闸泄洪与广西的严重灾情并非偶然,而是台风、地形、河流分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场洪灾也警示我们,在自然面前,人类需要更加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防洪堤:守护与分野的见证
在时代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城市的防洪建设宛如一道坚实的屏障,默默守护着一方安宁,南宁的防洪堤便是这样的典范。早在1981年,南宁便以前瞻性的眼光与果敢的行动力,筑起了这道守护城市的坚固防线——防洪堤。这一举措,犹如在历史的长河中投下了一颗关键的砝码,深刻改变了洪水来袭时城市的命运轨迹。
当洪水裹挟着巨大的能量汹涌而至,南宁的防洪堤宛如一位屹立不倒的巨人,稳稳地矗立在城市边缘,将肆虐的洪水拒之门外。于是,在洪水过境的特殊时刻,堤外与堤内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仿佛是两个被命运之手分隔开的世界。堤外,洪水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所到之处,一片汪洋,吞噬着一切;而堤内,城市依旧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人们的生活并未因洪水的肆虐而陷入混乱,街道上车辆穿梭,商铺里人来人往,学校中书声琅琅,一派安宁祥和之景。这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防洪堤在抵御自然灾害中的关键作用,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屏障,更是城市安全与稳定的象征。
洪水并不会因城市的坚守而停下脚步,在南宁短暂停留后,它继续向东奔腾,与西江汇合,而后一路浩浩荡荡地进入广东,最终融入大海的怀抱。这一过程,宛如一场自然的接力赛,洪水在不同的地域间传递着力量,而南宁的防洪堤则在这场接力中,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下游地区减轻了压力,守护了更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南宁防洪堤的建成,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并非无能为力,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坚定的执行,我们能够筑起坚实的防线,守护我们的家园。同时,它也提醒着我们,要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不断探索与创新,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