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欢迎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交流与分享,还能带来更多参与感,谢谢支持。
---
“你要是不懂,我可以教你!”
在一次和外国专家的技术谈判会上,马伟明少将当场怒斥对方。他言辞犀利、逻辑清晰,说得对方哑口无言,全场安静得连针掉地都能听见。外国专家一个个面面相觑,谁都不敢抬头。
那么,究竟是什么情况让他如此愤怒?马伟明少将又是怎样的人?
原来,这次会议是关于一批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的验收。这些发电机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用于潜艇研究的重要设备。可问题在于,这批设备存在“固有振荡”的缺陷——运行时会发生摆动与震荡,如果持续或加剧,极可能导致系统瘫痪,对潜艇来说,这是致命隐患。
这种问题在当时属于国际上的普遍难题,但外国专家们却毫不在意。他们不但不重视,还嘲讽是中国人“技术不行”,根本不懂他们的设备。如此傲慢无礼,让在场的中国专家们都很愤怒。
这时,马伟明少将站出来,直接回击:“你要是不懂科学,我可以教你!”
随后,他逐条分析并指出发电机存在的缺陷,令那些自以为是的专家无话可说。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他,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一难题,研发属于中国自己的发电机。
然而,这并非易事。当时我国科研经费紧张,课题组能拿到的启动资金只有区区三万五千元。条件简陋到实验室甚至是由洗脸间改造而成。马伟明那时还不是课题组的正式成员,但他从不抱怨,依然全身心投入研究。即使一次次失败,他也坚信:不解决问题,中国潜艇就无法迈向更高的水平。
凭着这种执念,团队整整坚持了六年,终于攻克了发电机固有振荡的世界难题。这一成果震惊世界,让外国专家都刮目相看。
消息传出后,某外国公司试图花150万元高价收购专利。要知道,那是上世纪90年代,这个数额极为诱人。但马伟明毫不动心,直言:“这项技术属于国家,不属于我个人。” 正直与坚守,让他赢得了广泛尊重。
2001年,年仅41岁的马伟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但他并未因此松懈,反而更加拼搏,在之后的岁月里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
其实,马伟明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他出身普通,身体也不好,家人原本打算让他退学去学机电手艺养家。幸好老师发现了他在数学和理工方面的天赋,坚持把他留下。正因如此,他才得以继续学业,并走上科研之路。
他的人生轨迹有些“意外”。高考时因为服从调剂,他进入了海军工程学院。起初,他对当兵并没有兴趣,身体状况也不适合,但他有股倔劲:既然来了,就得坚持下去。于是,他逐渐适应了军校生活,并在电气领域展露才华。
毕业后,他进入海军工作,却因繁杂的事务几乎无暇学习科研。幸好遇到恩师张盖凡教授。张教授不仅开导他,更为他争取机会,让他能继续深造,重返科研的道路。后来,他考上清华大学电机专业博士,逐步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电机领域的领军人物。
张盖凡教授不仅是他的导师,更是他一生的指引者。2003年,张教授去世后,马伟明深受打击,他决定继承恩师遗志,尤其在培养新人方面投入巨大。他设立奖学金,鼓励研究生创新,还以恩师名字设立“盖凡奖学金”。在他看来,科研不仅是攻关,更是传承。
在他带领下,许多年轻人脱颖而出。比如2002年,24岁的研究生王东因能力突出,被他直接安排参与国家级项目。结果,王东不负所望,成长为科研骨干。类似的例子在他团队中比比皆是。
---
除了发电机,他还主导了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研究。这项技术被称为舰艇的“心脏”,极其复杂,当年连发达国家也不敢贸然攻关。可马伟明说:“我们为什么要等别人做了,我们才敢做?” 最终,他不仅做成了,还不断迭代升级,让我国舰艇技术追上并站在了世界前列。
几十年科研路上,他既是突破者,也是育人者。他从一个体弱的普通男孩,成长为被誉为“一人能顶十个师”的科学巨匠。
正如他自己说的:“要领先,就领先美国嘛!”
这不仅是豪言,更是他和团队用汗水与智慧写下的誓言。
未来,马伟明和他的科研团队,必将继续攻克更艰难的挑战,让中国科技不断攀登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