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4年城市能源报告:储能赋能能源转型
报告共计:361页
2024年APEC城市能源报告:储能成能源转型核心动力,亚太地区引领全球发展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推进的背景下,储能技术正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破解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保障电网稳定、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近日,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发布《2024年城市能源报告:储能赋能能源转型》,系统梳理了亚太地区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应用场景及未来方向,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亚太方案”。
报告指出,城市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核心区域,其能源转型成效直接影响全球气候目标实现。目前,全球超55%人口居住在城市,消耗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全球能源,贡献了50%-60%的碳排放。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占比持续提升,其间歇性、波动性给电网稳定带来挑战,而储能技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钥匙”。
从全球格局来看,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储能产业的核心战场。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新增和累计储能装机容量排名前十的经济体中,均有6个来自APEC地区(中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合计贡献了全球约70%的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在关键矿产资源领域,APEC地区更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承担了全球91.5%的锂提取、77.8%的镍提取、66.1%的铜提取以及64.6%的天然石墨提取,这些都是电池储能产业链的核心原材料。
技术层面,储能技术正呈现“多元化发展、低成本突破”的特征。目前,锂离子电池凭借技术成熟度高、安全性提升、成本下降等优势,占据了近97%的电化学储能市场份额,尤其锂铁 phosphate(LFP)电池因安全性和经济性突出,成为电网侧、用户侧储能的主流选择。与此同时,长时储能技术也在加速突破,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重力储能等技术,能够实现4小时以上甚至跨季节储能,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白天发、晚上用不了”“晴天发、阴天缺”的难题。例如,中国大连的100MW/400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美国加州的300MW/1200MWh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已成为长时储能的标杆案例。
在应用场景上,储能正深度融入城市能源系统的“发、输、配、用”全链条。在发电侧,储能与风电、光伏配套建设,可平滑出力波动,减少弃风弃光,例如中国青海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将可再生能源消纳率提升至95%以上;在电网侧,储能可缓解输电线路拥堵、延缓电网升级投资,澳大利亚悉尼的电网侧储能项目通过峰谷套利和辅助服务,每年为电网节省超2000万澳元成本;在用户侧,工商业储能、社区储能、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快速普及,上海某工业园区的分布式储能项目,通过峰谷电价差和需求响应,为企业降低15%-20%的用电成本。
政策支持是推动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APEC各经济体纷纷将储能纳入国家战略,出台多元化支持政策。中国提出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GW以上的目标,通过补贴、电价机制、市场准入等政策,推动储能全面参与电力市场;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为储能项目提供30%的投资税收抵免,刺激了大规模储能项目落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也通过容量市场、辅助服务定价等机制,为储能项目创造稳定收益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各国还在加快完善储能安全标准,从电池质量、系统设计、运维管理等全生命周期入手,降低火灾等安全风险,例如美国UL 9540标准、中国GB/T 36276标准,均已成为行业安全规范的重要参考。
报告同时指出,储能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部分长时储能技术成本较高,商业化应用仍需突破;另一方面,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仍需完善,如何公平体现储能的调峰、调频、备用等多元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报告提出多项建议,包括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推动跨境储能合作等,助力亚太地区在储能领域持续领跑。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持续进步和成本下降,储能将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核心基础设施”。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需达到1500GW才能支撑可再生能源目标,而APEC地区无疑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从城市到区域,从技术到产业,储能正以多元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推动构建更清洁、更稳定、更可持续的城市能源新体系。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361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