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超广角镜头终于不再是 “凑数工具” 了。努比亚 Z80 Ultra 刚公布的拍摄样张里,那张 18mm 视角的城市建筑群照片让人眼前一亮:画面边缘的摩天楼没有常见的 “弯腰” 畸变,暗部窗户的纹理清晰可辨,连玻璃反射的晚霞色彩都还原得很自然。这背后藏着一套不寻常的硬件组合 ——1/1.55 英寸大底传感器、7 组镜片构成的光学结构,再加上 f/1.8 的大光圈,努比亚这次显然想在超广角上打破行业惯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先看这颗 1/1.55 英寸的传感器有多 “破格”。要知道同价位机型的超广角大多还用着 1/2.55 英寸甚至更小的底,面积差距直接导致进光量的代差。实测傍晚拍摄街角咖啡馆时,Z80 Ultra 的超广角能同时保留招牌的暖光质感和墙面的暗部细节,而另一款旗舰的超广角拍出来,墙面已经成了模糊的色块。f/1.8 的大光圈进一步放大了优势,夜间用超广角拍星空时,星点数量比用 f/2.2 光圈的机型多了近一倍,而且没有明显的光晕弥散。
7 组镜片的光学设计则解决了超广角的老毛病 —— 畸变。过去用手机拍大场景,总能发现画面边缘的人物或建筑变成 “哈哈镜” 效果,这是因为镜片组数不足导致的光学偏差。Z80 Ultra 的 7P 镜片组通过多片曲面镜片的搭配,把畸变控制在了 1.2% 以内。拍朋友聚会的大合影时,角落的人既没有被拉变形,面部细节也清晰,不用再后期拉曲线矫正。更难得的是边缘锐度,放大样张边缘的树叶,叶脉纹理能一根根数清楚,这在以前的超广角照片里几乎见不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样张里的逆光场景最能体现硬实力。那张正午拍摄的湖边风景照,天空的云层没有过曝成一片惨白,水面的反光也没有丢失层次,明暗细节的保留度堪比主摄。这背后是大底带来的动态范围优势,1/1.55 英寸传感器的单像素尺寸达到 1μm,四合一后能输出 2μm 的超大像素,再配合 f/1.8 光圈的进光量,即便面对强光对比,也能通过多帧合成保留更多细节。对比上代机型,逆光下的暗部噪点减少了 40%,色彩还原也更接近人眼所见。
努比亚的影像调校思路在样张里也显露无遗。不同于有些品牌追求浓艳色彩,Z80 Ultra 的色彩风格更偏向 “真实通透”。拍秋日落叶时,橙黄与深绿的过渡自然,没有出现色彩断层;拍食物时,能还原出食材本身的质感,不会过度增强饱和度。这种风格延续了努比亚对 “影像统一性” 的追求,让超广角、主摄、长焦拍出来的照片白平衡保持一致,后期拼图时不会显得杂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行业角度看,这套配置确实戳中了用户痛点。长期以来,超广角都是旗舰机的 “短板”,要么画质差,要么畸变严重,只能用来拍 “大场面” 却抓不住细节。努比亚把 1/1.55 大底这种主摄级配置下放到超广角,再用 7 组镜片优化光学表现,相当于给用户多了一个 “能干活” 的焦段。对于喜欢拍建筑、风景的用户来说,不用再纠结 “拍得广还是拍得清”,一张照片就能兼顾视野与细节。
不过样张也暴露了些许不足,在 120 倍数码变焦下,远景画质衰减比较明显,只能应急使用;而且极致影像模式下,拍照速度比普通模式稍慢半秒。但考虑到 4500 元左右的预计定价,这样的表现已经远超同价位机型。毕竟在这个价位,能把超广角做到 “可用、好用” 的机型,目前并不多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努比亚 Z80 Ultra 的影像升级,其实是手机摄影竞争的新方向:当主摄配置趋同时,副摄的差异化成了破局关键。1/1.55 大底、7 组镜片、f/1.8 光圈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参数堆砌,而是精准解决了用户对超广角 “画质差、畸变重” 的抱怨。从样张呈现的效果来看,它确实让超广角从 “辅助焦段” 变成了 “主力工具”,这或许就是小众旗舰最动人的坚持 —— 在别人忽视的地方,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