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着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形态与生态,如何把握这一变革趋势,为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已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议题。
2025年秋季学期,北京市183万中小学生全面开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杭州、山东等多地也纷纷推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全面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远不止于添了一门新课程,而是对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方位变革,需要我们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科学应对,系统布局。
一、人工智能技术对义务教育的深度影响
人工智能教育正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育人方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指出:“人工智能通识课不是一个传统的学科、一门课程,它其实是跨学科的,是让学生有对人工智能的综合认知,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
何晖指出:这种变革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教学范式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为本。人工智能使死记硬背的能力显得不那么重要,而是强调学生能够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正从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转变,他们通过AI手段将实际问题抽象化、形式化,设计解决方案并迭代优化。
2. 教育生态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融合。人工智能打通了课堂内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多维整合。杭州市多所学校已建立起“AI未来馆”、“新鹰无人机基地”、“创想智造工坊”等实践空间,让抽象的AI知识有了具具象的落地场景。
3. 教师角色从知识讲授者变为学习体验『设计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需要“设计和引导融合人工智能资源的新型学习过程”。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困境
何晖强调:尽管人工智能教育前景广阔,但我国在中小学阶段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
课程体系不贯通是目前突出的问题。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曹晓明指出:“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段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标准,也尚无国家统编人工智能教材。”这导致K12阶段课程与大学阶段内容衔接不畅,“知识体系'纵向断层、横向失序'”。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是制约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瓶颈。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竞争激烈,产业界和教育界都在争抢AI人才。目前农村教师年均AI培训时长不足城市的1/3,大量农村学校面临课程开设困境。
数字鸿沟风险可能加剧教育不平等。2023年全国具备AI教育资源的学校不足30%,农村地区更是低于10%。“人工智能虽然具备突破数字鸿沟的潜力,但需依赖政策保障和技术包容性设计等,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普惠共享”。
三、战略应对与实施路径
何晖阐述: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我们需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出发,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应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国家战略,贯通AI高素质人才跨学段培养目标,将其纳入中小学“沃土计划”、高中“脱颖计划”、大学“强基计划”框架。需要统一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知识图谱与跨学段课程大纲,实现中小学课程支撑大学、大学课程衔接中小学的双向贯通。
创新教学实践,推进深度融合应用。教学实施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侧重“认知类”教学;高中阶段聚焦“综合性实践”。全过程应浸润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稳妥、审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输出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输出,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中,从而加深理解。设计多样化的情境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在变化中识别知识的本质,逐步实现对知识的深度掌握。
构建健康生态,防范技术风险。需“提升安全能力水平。推动模型算法、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等安全能力建设,防范模型的黑箱、幻觉、算法歧视等带来的风险”。在家庭中,家长“要防止两个倾向,一个倾向是完全放任不管,一个倾向是管得过于严苛”。
加大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普惠。建议升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基座与共享枢纽,开发匹配一体化实施的即用型数字教材与教学资源包,便捷教师应用,提升乡村及薄弱校开课率。鼓励高校和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专业场馆向中小学开放。
四、未来展望与建议
人工智能与义务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基于当前现状与发展需求,何晖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师资培养体系。“研究制定各学段人工智能教师专业标准并纳入国家教师资格体系”,相关大学应“增设'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实现人工智能教师精准培养”。建立职后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微认证体系和培训支持体系,持续提升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胜任力。
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教育质量评估,建立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成长档案,探索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模型。强化评价结果的创新运用,突出其在中考、高考科技人才选拔中的作用,破除机制壁垒,畅通人工智能人才发展通道。
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政府主导—大学引领—中小学主体—产业赋能—社会参与”的人工智能协同育人生态。这种立体网络能够实现“大中小贯通、校内外衔接、课内外互补”的全面育人格局。
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教育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重塑。它正在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创建更加个性化、公平、高效的学习生态系统。
随着人工智能与义务教育不断深度融合,我们需要保持技术赋能与伦理守护的平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科技赋能下发掘自己的潜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需协同努力,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为教育赋能,为民族复兴奠定人才基石。
作者介绍:何晖:K12教育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中国浙江教育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