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洋,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神舟九号那个笑靥如花的瞬间。这位中国首位飞天的女航天员,当年为了梦想,和丈夫约定结婚八年都不要孩子。
可当她从太空凯旋,载誉归来后,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在大众视野里没了动静。她到底去哪了?那个曾为飞天梦和丈夫约定八年不要孩子的姑娘,后来又经历了些什么?
超人和普通人之间
很多人觉得航天员是天选之子,是超人,但刘洋的起点,其实和我们很多人一样,甚至更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粗粝,她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父亲在国营工厂上班,微薄的工资要精打细算才够维持家用,但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却给了刘洋一生中最宝贵的礼物🎁——自律。
天还没亮,清晨五点半,当整个厂区还沉浸在寂静中时,父亲就已经带着小刘洋在操场上跑步了。日复一日,风雨无阻。这种看似枯燥的坚持,从童年一直延续到高中,早已内化成她的一种本能。
她的作业本永远字迹工整,错题集分门别类,清清楚楚,老师评价她,是个兼具韧性与智慧的孩子,将来能成大器。
1997年,机会来了,空军时隔七年再次招收女飞行员,身高168厘米的刘洋各项条件都完美符合。在招飞现场,她顺利通过了初选的眼科和外科检测,那双裸眼视力达到1.0标准的眼睛,让她拿到了通往蓝天的第一张门票。
真正的考验在济南的定选,面对心理测试官连珠炮似的发问,她对答如流,逻辑清晰,有着超乎年龄的沉稳,最终,她以超出重点大学分数线31分的高考成绩,昂首走进了长春飞行学院。
军校的生活,就是把人的所有棱角都打磨一遍,在这里,体能标准不分男女,每天清晨雷打不动的五公里跑是家常便饭。别人跑五公里,刘洋就悄悄给自己加码到七公里。
最难熬的是在哈尔滨的冬训,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教练机里没有暖气,呼出的气瞬间就能在面罩上结成冰霜。但她从未叫过一声苦,一次长达70公里的野营拉练结束后,她的双脚磨得血肉模糊,却硬是咬着牙没去卫生队申请救助。
这份超乎常人的意志力,让她以总成绩第二、体育全优的成绩毕业,被授予空军少尉军衔。2001年,她被分配到广州军区空军某师,成为一名真正的战斗机飞行员。
在轰鸣的引擎声中,她日复一日地巡逻在祖国的华南空域,单次任务时长从两小时到六小时不等。面对变幻莫测的强气流,她总能沉着应对。短短五年,她就积累了超过千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晋升为空军二级飞行员,成了队里响当当的年轻骨干。
聚光灯外的悄悄话
英雄的光环总是耀眼的,但刘洋却用一种近乎固执的方式,在聚光灯和家庭生活之间,划下了一道清晰的边界。
她的丈夫张华,是空军的地勤人员,负责战机的维护,两人2004年在武汉的一次部队宣传活动中相识,同年秋天,就在部队的家属院里办了一场极其简单的婚礼。婚后,虽然同在一个基地,但因为部队纪律,两人见面的机会少得可怜。最浪漫的事,不过是轮休时一起在营区里散散步,或是在食堂里并肩吃顿饭。
真正的考验出现在2009年,国家启动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刘洋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那时她已经31岁,一个绕不开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生孩子。她心里很矛盾,担心一旦怀孕生子,身体机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彻底错过成为航天员的黄金机会。
是丈夫张华的一句话,给了她最大的底气。张华对她说:“你的梦想比什么都重要。”他郑重承诺,全力支持她追逐梦想,可以推迟生育计划。
这个约定,一守就是八年,这八年里,刘洋经历了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魔鬼式转型。训练强度翻了不止一倍,她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的撕扯,也要穿着笨重的航天服在水下连续工作数小时,直到双手累得连筷子都拿不稳。
而当她终于在2012年6月16日,作为神舟九号乘组成员、中国首位女航天员飞向太空时,全世界都记住了她的名字。
然而,任务结束后,刘洋却“消失”了,外界众说纷纭,各种猜测不断。可事实的真相,远比传言要平淡和温暖。所谓的“销声匿迹”,其实是她为自己和家庭主动构建的一个“保护壳”。
在这段时期,她完成了人生中另外几件大事。她先是在2013年,35岁时迎来了自己的女儿,两年后,儿子也出生了。
为了让她安心训练,丈夫张华主动调整了工作岗位,承担了绝大部分家庭责任,从一名硬朗的地勤军官,变成了被大家笑称的“家庭保障员”和“超级奶爸”。他甚至在阳台上开辟了一个小菜园,只为让妻子随时能吃上新鲜又有营养的饭菜。
与此同时,刘洋也没闲着,她一边带娃,一边恢复训练,产后仅仅两个月就重返训练场,体能迅速恢复到航天员标准。更令人敬佩的是,她还在2014年成为清华大学的在职硕士研究生,攻读社会科学。每当训练结束,她就从航天城连夜赶往北京上课,从未缺席。硕士毕业后,她又马不停蹄地攻读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直指航天领域的法律保障。
面对媒体,她总是巧妙地回避家庭话题,只愿意分享训练的细节。她知道,聚光灯下的“航天英雄”只是一个瞬间的符号,而平凡生活中的妻子和母亲,才是她想要守护的常态。
从开创者到铺路石
2012年的那次飞行,让刘洋成为了载入史册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然而,她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歇。对她而言,“第一”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使命,是把这条路走得更远、更扎实。十年间,她悄然完成了从“历史开创者”到“未来铺路石”的角色演进。
2019年12月,当神舟十四号任务启动选拔时,41岁的刘洋再次报名,此时的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同时还在攻读博士学位,但她对太空的渴望丝毫未减。
这一次的任务,远比十年前复杂,神舟十四号乘组被称为“最忙乘组”,他们要在轨驻留六个月,完成空间站组合体的构型、多次交会对接、出舱活动以及实验舱的组装,任务量巨大。
为了应对挑战,刘洋开始了新一轮的针对性训练。特别是为了出舱活动,她有意识地给自己“加餐”,疯狂进行上肢力量加练,举杠铃、用握力器,把自己的身体状态再次推向巅峰。
2022年6月5日,她再次出征太空。9月1日,她首次执行出舱任务,熟练地操作机械臂安装设备,太空的失重和正负一百多摄氏度的巨大温差,对她来说已如家常便饭。
这次飞行,她的心态也更加从容,她把家人的照片带上了太空,在任务间隙给孩子们写日记,记录下这独特的经历。她还亲身参与了中国空间站两个乘组首次“太空会师”的历史性时刻。如果说神舟九号是开创历史,那么神舟十四号就是构建未来。刘洋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不仅能当“第一人”,更能成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回到地面后,她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不再仅仅是一个任务的执行者。在全国两会上,她提交了关于载人月球探测的专业建议,细致到登月服如何保暖、月球车该如何设计。这标志着她的思考已经深入到国家航天战略的宏观层面。在训练中心,她会手把手地指导更年轻的航天员熟悉设备,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比如穿越大气层黑障区时那种独特的感受。
如今,她的军衔已是空军大校,职称是特级航天员。在她办公室的桌上,一边摆放着孩子们画的画,另一边则是一本翻开的专业书籍——《月球科学概论》。这幅画面,或许就是她人生最好的写照:一半是母亲的温柔,一半是对星辰大海的求索。
结语
所以,刘洋的故事,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攀登史,也不是什么“销声匿迹”的谜题。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驾驭“平衡”的教科书。她在身体的极限与坚韧的心智之间找到了平衡,在耀眼的公共身份与温馨的私人生活之间找到了平衡,更在开创历史的个人成就与铺路未来的行业使命之间找到了平衡。
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永远悬浮在空中,不知疲倦地飞翔。而是在每一次经历失重之后,都无比清晰地知道,如何将自己的双脚,更深地扎根于脚下的大地。
本文信源:澎湃新闻《10年了,终于等到这女神回归》
健康客户端《时隔10年刘洋再执飞,在太空环境下她们有三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