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郑州落幕,3420名技能精英齐聚一堂、106个项目同台竞技,348名选手脱颖而出。这场大赛让人们看到的不仅是“高手过招”的精彩瞬间,更是“技能强国”的深刻内涵,以及技能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技能大赛正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赛项占比超一半,赛场上新意十足的比拼场景,真实映照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变革的大方向。在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赛项中,新增的“视觉安装”环节,要求选手为机械臂“装上眼睛”,实现自动识别、精准抓取,提高生产效率;在口腔工艺修复技术赛项中,『数字化』扫描与三维建模让义齿制作周期从一周缩短到一天。这些变化体现出产业发展对高水平技术工人的迫切需求与“工匠精神”的创新价值。
技术的更新推动了赛场标准的升级,选手整体水平显著提升,进而又反哺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使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实训条件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将大赛设备引入课堂,将赛题标准纳入教学大纲,把比赛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了“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技能大赛正成为推动技能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加速器”。
本届大赛还展现出技能人才结构的显著变化:博士、硕士、本科选手比例大幅提升,本科及以上学历选手占比达到三分之一左右。高学历选手的加入,打破了过去“技能等于蓝领”“重学历、轻技能”的固有观念。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领域,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主流需求,他们正是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制度设计,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健全与技能等级相匹配的薪酬体系和荣誉制度,打通技能、职称、学历贯通认定的成长通道。另一方面,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例如,可以把真实的产业任务引入教学过程,还可以让企业与学校签订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作协议。
随着产业不断升级,社会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只有弘扬工匠精神,尊重技能价值,才能让更多人愿学技能、敢练本领、乐当工匠,为“技能强国”贡献力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沛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