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协和“董小姐”?北航美女副教授履历被质疑,发表过论文40多篇,10多篇为高水平SCI、SSCI期刊!
这个时代,一个学者要出名,是变容易了,还是变难了。
我有时候会琢磨这个问题。
按理说,渠道多了,一个『抖音』,一个B站,就能让你一夜之间被几百万人认识。
但好像,也更难了。
因为聚光灯把你照得太亮,你身上的任何一点“不完美”,都会被无限放大,甚至,连你的“完美”,都成了一种罪过。
北航的何静副教授,估计最近就特别有感触。
一切都开始得非常美好。
她在『抖音』上开了个号,叫“数据学姐”。
『长发』披肩,气质温婉,讲起AIGC、『大语言模型』这些普通人听着就头大的东西,居然能讲得像聊天一样轻松。
她会举着手机给你演示,把最硬核的技术,掰开了揉碎了喂到你嘴边。
结果可想而知,火了。
几天时间,粉丝涨了好几万。
评论区里全是溢美之词:“颜值和智商双在线的老师太稀缺了”、“终于有文化人愿意好好跟我们讲讲AI了”。
要是故事就这么发展下去,就是一个知识网红冉冉升起的标准剧本。
可惜,『互联网』不相信剧本。
流量来了,显微镜🔬也就架起来了。
很快,质疑声铺天盖地而来,风向急转直下。
有“好事者”顺着她的简介,把她的家底扒了个底朝天,然后,所有人都觉得“不对劲”了。
这份履历,在很多人眼里,简直是“跨界跨得离谱”。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路径图:
2013年,她从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毕业。
这是研究土地资源的,说白了,跟“农”和“土”打交道。
2019年,她拿到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是地质测绘,简单说,是“挖矿”和“画地图”的。
到了2025年,她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出站。
这一下,画风突变,进了文科的殿堂。
然后,她摇身一变,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副教授,开始研究AIGC和智能体。
说实话,我第一眼看到这份履历,也觉得有点懵。
从种地的,到挖矿的,再到搞新闻的,最后成了教AI的。
这经历,比小说还魔幻。
也难怪有网友直接在评论区开怼:“这专业跳跃度,牛顿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吧?”
如果仅仅是专业跨度大,可能还只是学术圈内部的讨论。
真正让这件事“炸锅”的,是她的“高颜值”和神似“董小姐”这个标签。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去年的“董某莹事件”。
那个靠着伪造成绩单混进协和读博,论文抄袭残疾硕士生,最后牵扯出19个人被问责,连姑姑都被撤职的“学阀门”。
那件事,几乎是以一种毁灭性的方式,摧毁了公众对于“完美人设”的信任。
所以,当何静以“高知+美女+流量”的组合拳打出来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惊艳,而是警惕。
“真正的科研人哪有时间『打扮』得这么光鲜?”
“一看就是团队包装出来的人设,准备圈钱的吧?”
“小心点,别是第二个董小姐!”
你看,偏见就是这么形成的。
因为一个人的造假,导致一整个群体都被贴上了质疑的标签。
长得好看,反而成了她的“原罪”。
紧接着,更“专业”的质疑来了。
一个叫“Quantumcommunication”的网友直接开火,矛头对准了她的学术成果数量:“参与课题40多项,主持20多项?纯属扯淡!一个985的教授,一辈子都未必有这个数量。”
还有自称“AI从业者”的人在评论区“纠错”:“她视频里把AIGC、LLMs和智能体的关系都讲混了,这水平也能当副教授?”
甚至,她过往的商业经历也被翻了出来。
她曾担任过清博智能创新院的执行院长。
这下好了,又多了一条罪状:“又是企业高管,又是大学教授,还抽空当网红,她哪有精力搞学术?”
至此,一个“履历造假、学术不精、团队包装、一心捞钱”的“花瓶”形象,在部分网友的口中,算是被彻底焊死了。
就在口水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一个最权威的声音下场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校工作人员的回应非常简单,也非常有力量:“何静确实是我们的副教授,学院官网上有她的详细介绍,研究成果都能查到。”
言下之意是,别吵了,自己去看。
真的有人去看了。
看完之后,之前的很多质疑,就显得有点可笑了。
我们来看看北航官网和学术数据库里,那个被认为是“包装”出来的何静,到底是什么样的。
她的学术成果,不是靠嘴说的,是白纸黑字印在那里的。
她总共发表了40多篇论文,其中有10多篇,是发在SCI和SSCI这类顶级期刊上的。
这是什么概念?
对于不搞科研的人,可能对SCI、SSCI没概念。
简单说,这就是学术界的“硬通货”,是评判一个学者研究水平的最核心指标之一。
能在上面发一篇,就足以在很多普通高校的评选中脱颖而出,而她有10多篇。
她主持的课题,含金量极高,根本不是靠包装能拿到的。
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这是中国基础研究领域最顶级的基金之一,评审过程极其严格,无数青年学者为了它熬白了头。
再比如,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
这也是万里挑一的项目。
更夸张的是,她主持的一个省级实验室项目,资料显示,当年全国只有3个人拿到了立项。
这些项目,都得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同行匿名评审,专家们可不会因为你长得好看就给你放水。
没有真材实料,第一关都过不了。
那么,那个最核心的“跨界”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如果我们不带偏见,仔细看她的研究路径,会发现一条清晰的主线。
这条主线,就是“数据分析”。
她本科和博士阶段,学的虽然是地质,但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处理和分析海量的地质勘探数据。
她到了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方向恰好是当时最前沿的“计算传播学”和“舆论数据分析”。
这一下,就通了。
她只是把过去分析地质数据的能力,用到了分析新闻舆情数据上。
而现在,她研究AIGC和智能体,分析的是AI生成的数据和模型数据。
她的研究对象一直在变,但她的核心工具和方法论,始终是“数据科学”,这是一脉相承的。
这年头,跨界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学物理的马斯克,不是一边造火箭一边搞脑机接口吗?
学微电子的张一鸣,不也做出了字节跳动这个内容帝国吗?
顶尖的人才,往往都具备这种将底层能力迁移到不同领域的能力。
把何静的跨界路径说成“魔幻”,只能说明我们自己的认知框架,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的螺丝钉思维里。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儿呢?
我发现,这里面藏着一种非常微妙的双重标准。
如果今天,是一个头发微秃、戴着眼镜👓的中年男教授,出来科普AI,即便他也是从地质专业转过来的,大家可能会夸他“知识渊博”、“博学多才”。
可当主角🎭️换成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副教授时,风评就变成了“人设包装”、“学术花瓶”。
说白了,就是有些人骨子里就不相信,一个女人可以同时拥有美貌和才华。
他们见不得一个美女,在智识上还对自己形成碾压,这会深深刺痛他们那点可怜的自尊心。
有网友说得一针见血:“他们不是在质疑学术,他们只是在发泄自己的嫉妒。”
何静本人,似乎没怎么受舆论的影响。
她的『抖音』还在更新,最新一条讲的是“普通人怎么用AI写报告”。
评论区的风向,也开始转变。
很多人“黑转粉”了:“不管她以前是学什么的,能把知识讲得这么明白,就是好老师。”
这句话,我觉得说到点子上了。
我们的学术圈,太需要能面向公众做科普的学者了。
太多专家习惯于躲在象牙塔里,说着一些只有圈内人能听懂的“黑话”,他们不是不能,而是不屑于和大众沟通。
何静愿意做这件事,并且有能力做好这件事,这本身就极具社会价值。
当然,我也能理解那些质疑的声音。
“董小姐事件”的后遗症太深了,大家对“完美人设”多了一份警惕,这不是坏事。
我们需要的是质疑,但不是无端的猜忌和荡妇羞辱。
我们可以用最严格的标准去审视她的学术成果,去检查她的每一篇论文,但我们不能因为她的性别和长相,就先入为主地给她判了死刑。
董小姐的问题,是赤裸裸的“造假”。
而何静面临的问题,是她“太像一个完美的爆款”,以至于让人觉得不真实。
真正的学霸,不怕查履历。
真正的跨界,也经得起逻辑的推敲。
就让她继续讲下去吧。
流量会褪色,颜值会老去,但知识如果是真的,它会自己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