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这位数学天才,被邓小平誉为“二百五十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有人甚至说,“如果中国有一千个陈景润,那就不得了!”然而,尽管陈景润在数学界声名赫赫,许多人只知华罗庚,却很少有人了解陈景润。
如今,甚至有些人会调侃说:“如果放在今天,陈景润别说当数学家了,可能连大学都考不上。”因为除了数学,他对其他学科几乎一无所知,严重偏科。但即便如此,陈景润依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数学。为了纪念他在1966年成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他的墓碑上雕刻了两个大理石数字:“1”和“2”——这正是他为世人留下的数学遗产。
然而,“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背后的艰辛,少有人知。他的研究过程,充斥着无数的演算纸、一个仅六平米的小房间以及长达十几年的废寝忘食的日子。陈景润的传奇不仅体现在数学上,他的感情生活同样引人注目。
47岁那年,陈景润娶了比自己小18岁的女军医,由昆。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段婚姻是“老牛吃嫩草”,认为他有些“花花公子”的味道,然而实际上,陈景润一生孤独,直到四十七岁才结婚,他一直没有谈过恋爱。周围的朋友常常劝他:“你也该找个人结婚了。”但是,陈景润并不是不想找,而是因为他几乎不与人交往,又不爱社交,长时间与数学为伴,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异性。
此外,他对于感情的要求也十分高,他不愿意与一个没有感情的人结婚。每当有人给他介绍相亲对象,他都会拒绝。对于他来说,宁缺毋滥,不找对的人,就宁愿独自一人,陪伴他的是数学。
那么,47岁的陈景润是如何开始追求那个比自己年轻18岁的女军医,由昆的呢?故事的开始源自于陈景润的病倒。由于过度劳累,陈景润在1973年住进了医院,而这次住院竟为他带来了意外的幸福——他遇见了由昆。
由昆是名女军医,穿着白大褂🥼,浑身散发着知性与冷静的气质。陈景润的心被她吸引了——她不仅美丽,更有智慧。在她检查陈景润病情时,展现出的专业与冷静深深吸引了陈景润。此时,陈景润心中一直模糊的理想伴侣形象,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这种心动的感觉对他而言犹如天降奇缘,不容错过。
虽然陈景润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但面对感情,他显得格外笨拙。在医院中,由昆每天都有例行查房,但除了这些,陈景润几乎没有机会与她多说话。为了能更多与她接触,陈景润开始故意制造偶遇。他发现,由昆每天都会去医院天台练英语,而自己每次晾衣服时,也恰好会来到天台。这样,他便开始了每天“偶遇”由昆的日常。
有一次,在一次偶然的天台相遇后,陈景润终于鼓起勇气,对由昆说:“我们一起学英语吧!”尽管陈景润早已熟练掌握多国语言,但为了和由昆有更多共同话题,他不惜装作自己英语不好的样子。这种笨拙的方式,让由昆有些困惑,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开始一起学英语。
随着两人交流增多,陈景润对由昆的爱慕之情愈加深厚。在一次交谈中,陈景润忍不住向由昆表达了心意:“要是我们能一直在一起就好了。”这让由昆吓了一跳,认为这相当于间接的表白,于是她慌乱地回应:“我们不可能的!”陈景润听后,表情黯淡,低声说:“是啊,我比你大这么多,身体也不好,你可以找一个更好的人。”
这番话让由昆心中充满矛盾与挣扎,她开始刻意躲避陈景润,甚至不再去天台学习。陈景润急得团团转,他决定去由昆家楼下等她,想要当面把心意表白清楚。那时,他在楼下徘徊了整整两个小时,直到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将他淋成了落汤鸡。
当由昆打开窗户看到这一幕时,她的心也慢慢软化了。她拿着伞下楼,递给了陈景润一把伞。陈景润接过伞,依然激动地说:“我仔细想过了,我喜欢你,真的很喜欢,想和你一直在一起。如果不能在一起,我这辈子都不结婚了。”听到这些话,由昆愣住了,脸上带着迷茫和犹豫,说:“我脾气很差,什么都不会做……不会做饭,不会做家务。” 陈景润却坚定地说:“没关系,我比你大,可以什么都包容你,我不会和你吵架,家务我做。”
陈景润的话让由昆心头一暖,感动之余,她把伞移到陈景润头上,两人四目相对,微笑着,那一刻,两颗心也走到了一起。
不久后,他们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1981年,陈景润和由昆的儿子——陈由伟出生了。虽然陈由伟从一出生就背负着“数学天才之子”的光环,但他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数学才华。相反,他对数学毫无兴趣,甚至在学校里常常看着数学书打瞌睡。
然而,陈景润并没有强迫儿子走自己的路。他鼓励陈由伟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最终,陈由伟选择了吹小号,之后又学习商科,进入了完全不同于父亲领域的事业。直到十五岁时,陈景润因病去世,陈由伟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对数学的抗拒源自于对父亲过高期望的压力。
大学时,陈由伟做出了一个决定:转到数学系。这是他与父亲心灵相通的方式,也是对父亲的一种怀念。虽然他最终未在数学领域大展宏图,但他为父亲整理遗留下来的数学手稿,继续为国家的数学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如今的陈由伟不再躲避外界的期待,他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身份,并坚定地走上了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