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海教授: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对陆海关🛃系体系的整体重构!| 粤港澳大湾区向海图强迎来“海洋时代”!(刘大海画家的画多少钱)

刘大海教授: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对陆海关🛃系体系的整体重构!| 粤港澳大湾区向海图强迎来“海洋时代”!(刘大海画家的画多少钱)

从珠江时代到海洋时代

过去十年,粤港澳大湾区正经历着一场空间结构的深刻重构,从区域性的“珠三角”概念升维为全球瞩目的“世界级湾区”。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为标志,湾区在突破物理空间的约束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随着香港“北部都会区”等区域战略的深度调整与跨海通道的贯通,珠江口“A字形”交通主骨架正在加速成型。产业、人才、资金等经济要素正加速向珠江口海域集聚,这片海域正逐渐成为整合全域资源的“湾区之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大海教授指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传统的陆地增长模式在土地资源极限、区域空间重构与生态环境困局面前,对陆海关🛃系体系的整体重构,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中最具空间潜力和产业想象力的新增长界面。可以预见,大湾区的下一轮发展,核心动能不再局限于陆地空间的延伸,而更多地体现为向海图强——通过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产业、完善跨域治理,将珠江口的“地理中心”向“经济核心”的转变,进而开启大湾区的“海洋时代”。

图 1 深中通道

图片来源:深圳发布公众号

一、十年规划回顾:从“沿岸发展”到“拥湾融合”的逻辑演进

1.早期探索(2015-2017):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2015年首次在国家文件中登场。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到2017年,全国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内地与港澳深海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想法,“大湾区”从区域概念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跨行政区协同规划,但当时的发展思路在较大程度上仍依托于“沿岸”思维:环绕珠江入海口形成“A字形”发展格局,发展中心集中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沿海中心城市,构筑起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黄金内湾”。

这一时期,其空间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仍侧重于“沿岸地带”,发展重心在于城市间连接和陆域经济与产业整合,尚未将海域真正提升为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种“陆域统筹海”的过渡性思路,虽然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但在突破陆海二元对立的传统规划范式方面仍有局限。

2.里程碑确立(2018-至今):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规划确立了“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空间格局,发展重心在于通过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广深港高铁等一系列跨越珠江口的“超级工程”等实现“硬联通”,致力于打破地理空间的天然阻隔与制度层面的隐形壁垒,夯实一体化发展的物理基础。这可视为大湾区“拥湾”发展的1.0版本,为深层次的经济协同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 审视过往规划,其重心仍主要集中于陆域空间的资源整合,对珠江口海洋空间的经济、生态与文化价值挖掘相对有限。海洋在很大程度上仍被视为交通的“通道”或生态的“屏障”,而非内生的、系统性的发展要素,其在蓝色经济、生态共治等领域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

(特区)

优势

劣势

香港

不淤积的天然深水港

城市发展空间紧缺

国际金融中心,世界十大航运中心之一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经济体量大,产业体系完善,现代服务业发达

海洋环境污染

海岛数量多,旅游资源丰富

海区渔业资源利用过度

科研技术水平高,人才集聚能力强

海域使用不合理

澳门

水运条件较好

产业结构单一

旅游业、博彩业发达

城市发展空间紧缺

社会保障水平高

缺乏深水港

广州

省会城市,国家交通枢纽城市,珠三角国家资助

全市海域空间狭小,海洋空间拓展余量有限

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利润空间受挤压

海洋经济体量较大,增长快

海洋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较弱

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大,海洋环境承载力问题突出

海洋基础设施体系较完善

海洋科技资源聚集度高

海洋生态保护能力强

深圳

承担国家赋予的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大使命

高端专业人才不足

较强经济实力和综合优势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有待加强

海洋产业具备良好基础

珠海

海洋资源丰富

海洋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海洋经济增长较快

海洋人才资源仍然存在总量和结构性短缺

海洋科技合作深入推进

海洋环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东莞

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海洋产业布局不够合理

港口优势突出

海洋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待强化

中山

与港澳合作紧密

海域面积小

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较好

海洋产业层次较低

海洋交通运输产业发达

环境承载力不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大

海域面积小

惠州

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三次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海洋资源丰富

海洋资源利用程度不高,综合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港口优势突出

海洋产业发展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面临压力大

滨海旅游资源禀赋优良

海洋专业人才与科研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区域服务能力不足

江门

海岛数量多,旅游资源丰富

海洋经济总量不大,整体实力不强

具有广阔的沿海土地后备资源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与技术转化能力依然不足

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表1 粤港澳大湾区沿海各市(特区)海洋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资料来源: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与相关资料整理

二、新变局:重塑湾区海洋格局的关键变量

当前,三大关键变量正共同推动大湾区从“拥湾”迈向“向海”,重塑其海洋经济格局。

1.香港“北望”,拥湾协同

2025年,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提出,引领其发展重心从维多利亚港沿岸的“南金融”,转向毗邻深圳的“北创科”新引擎。北部都会区与深圳隔深圳湾相望,地理上的紧密邻近为深港融合提供了天然优势。这种“拥湾协同”模式,将海洋从传统的交通通道,转化为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的“蓝色平台”,标志着深港合作从陆域衔接迈向了海洋经济协同的新阶段。

图 2 北部都会区地理位置分布图

图片来源:北部都会区官网

2.湾区“缝合”,一体发展

港珠澳大桥与深中通道的建成,将东西两岸的陆路通行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30分钟以内,从根本上重构了珠江口的时空逻辑,实现了从“隔海相望”到“半小时经济圈”的质变。这两大工程远超交通基础设施的范畴,实为重塑区域经济格局的“战略缝合线”——它们将珠江口从地理分隔屏障转化为大湾区内部高效联通的“内湾”,促使资本、人才与技术跨口岸高效流动。据交通运输部相关数据显示,港珠澳大桥开通后,珠江西岸接受香港经济辐射☢️的强度提升42%,物流效率增长35%;而深中通道预计将带动中山、珠海等地承接东岸高端制造业外溢,形成万亿级环口产业廊道。这种“缝合效应”直接催生了“环口海洋经济带”的形成:一方面,通道节点城市(如珠海高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等)依托临海优势发展海洋高端装备、海上风电等产业;另一方面,海域本身成为经济要素组织的新轴线,推动传统沿岸开发向海湾共同体转型。珠江口由此从城市群间的“断裂带”跃升为联动粤港澳的“价值核心区”。

3.平台“崛起”,向海赋能

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国家级平台,地处湾区核心的沿海战略节点,其功能定位与海洋经济深度绑定,体现了“向海要动力”的战略意图。

·横琴: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探索“蓝色文旅+跨境服务”模式。

·前海:聚焦现代服务业,携手香港形成“港口-产业-金融”的海洋经济生态圈。

·南沙:突出“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打造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和国际航运贸易枢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三大合作平台,尽管个平台功能侧重各不相同,但是三者均地处湾区核心的沿海战略节点。其未来发展深度依赖并赋能海洋经济——南沙的国际航运与贸易、前海的跨境金融与物流、横琴的文旅休闲与高端消费,均需通过海洋通道链接全球资源,并将共同驱动大湾区由“江河时代”迈向“海洋时代”

三、“向海图强”:新一版湾区规划的核心行动框架

面向未来,大湾区应围绕“向海图强”的核心思想,从经济、生态、人居三个维度构建新一轮发展的行动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大海教授指出,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构建功能互补、机制联动的平台体系,培育可持续、复合型的产业生态,最终形成支撑区域联动与制度演化的整体发展格局。

1.发展“蓝色经济”: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推动海洋经济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重点培育三大产业集群: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集群:以珠海、广州为核心,聚焦深海养殖平台、海洋『机器人』️等高端装备研发制造。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深圳、中山,开发海洋创新药物、生物医用材料等高值化产品。

·海洋『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惠州、湛江为支点,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洋温差能等清洁能源。 同时,通过“海洋+”模式,推动智能航运、滨海文旅等新业态发展,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蓝色经济生态圈。

图3 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场

图片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2.守护“蓝色生态”:建立湾区海洋生态共同体

“蓝色生态共同体”理念为指引,统筹生态保护与协同治理。重点推进珠江口“三湾一岛”(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和万山群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海岸线保护利用,加快建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持续深化海域海岛精细化管理,提升海洋碳汇功能与生物多样性。同时,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与“蓝碳交易”市场体系,并构建“监测-预警-应急”三位一体的海洋环境风险防控网络,为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基底。

图4 广东惠州惠东考洲洋盐洲红树林保护区

图片来源:自然资源部公众号

3.营造“蓝色家园”:打造世界级海洋宜居湾区

着眼于提升湾区居民的临海生活品质,打造人海和谐的世界级宜居典范。重点构建环珠江口滨海活力带,贯通滨海岸线,打造连续开放的亲海空间。注重传承与创新妈祖文化、疍家文化等海洋文化遗产,建设海洋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推动“海洋社区”生活模式创新。完善邮轮母港、游艇基地等高端旅游设施,将湾区建成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美丽家园,实现产城人海的深入融合。

图 5 茂名滨海公园海滩

图片来源:自然资源部公众号

结语:开启大湾区的“海洋时代”

内部战略的深刻调整与外部连接的全面成型,正共同推动大湾区经历一场从"沿江时代"到"拥湾时代",最终迈向更高阶的"海洋时代"的历史性演进。这一转变的本质是发展逻辑的重构——海洋不再仅仅是通道或屏障,而是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宜居生活的核心载体。

未来,大湾区不仅将是全球经济的重要枢纽,更将成为中国经略海洋的示范窗口,通过蓝色经济创新、海洋生态治理和海洋文明建设,开创人海和谐的新发展模式,为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 撰 稿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研究团队;倪睿斯

— 参考文献 —

广东自然资源.广东激活蓝色动能:海洋经济连续29年领跑全国的背后[EB/OL].(2024-07-06)[2025-09-12].

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突破两万亿元!广东海洋经济如何向海图强[EB/OL].(2025-06-09)[2025-09-13].

深圳新闻网.向海图强:弹丸深圳如何玩转海洋经济蓝色引擎?[EB/OL].(2025-07-15)[2025-09-12].

自然资源部.湾区潮涌——广东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纪实[EB/OL].(2025-03-20)[2025-09-12].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高水平实施海湾综合治理,高品质打造全民共建的美丽海湾建设典范[EB/OL].(2024-09-03)[2025-09-12].

深圳政府在线.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出台《若干措施》支持深圳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 20条改革举措优化提升“五大空间”[EB/OL].(2025-09-05)[2025-09-13].

蔡赤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挑战[J].广东社会科学,2017,(04):5-14+254.

陈德宁,郑天祥,邓春英.粤港澳共建环珠江口“湾区”经济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0):1589-1594.

特别声明:[刘大海教授: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对陆海关🛃系体系的整体重构!| 粤港澳大湾区向海图强迎来“海洋时代”!(刘大海画家的画多少钱)]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电视剧流光引中的15位美女『明星』️们,最小的22岁,最大的44岁(电视剧流光引大结局)

4、轩辕昭汐的扮演者——彭雅琦,1998年8月3日,26岁,未婚,湖南长沙人,身高170cm,体重98斤 5、十两的扮演者——高晴,1997年5月18日,27岁,未婚,辽宁辽阳人,身高163cm,体重90斤…

电视剧流光引中的15位美女『明星』️们,最小的22岁,最大的44岁(电视剧流光引大结局)

飞鹤茁然茁护4段奶粉:专为青少年设计的营养补充(飞鹤茁然茁护4段专为3-6岁设计)

为什么飞鹤茁然茁护4段奶粉成为众多家长的选择?这罐精心调配的奶粉究竟蕴含哪些独特之处?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这一广受欢迎的营养解决方案,深入探讨其成分构成、适龄人群、营养价值以及选择建议。

飞鹤茁然茁护4段奶粉:专为青少年设计的营养补充(飞鹤茁然茁护4段专为3-6岁设计)

杜星霖:从高知女博士“张纪中背后的女人”,她究竟图什么?(杜星霖发文)

张纪中是圈内老人,积累了不少财富和资源,杜星霖婚后就放弃事业,全职在家当太太,有人说她图经济稳定,有人说她借张纪中名气提升自己地位,也有人觉得她真欣赏张纪中的经历和魅力。 婚后杜星霖专注家庭,第一孩子马丁是…

杜星霖:从高知女博士“张纪中背后的女人”,她究竟图什么?(杜星霖发文)

揭开橡胶哑铃夹具的秘密: 助力材料测试的关键利器(橡胶哑铃状尺寸)

橡胶哑铃夹具是材料力学性能检测的重要工具,尤其适用于橡胶、塑料等柔性材料的拉伸试验。 本文将探讨其结构设计、应用场景以及对产品质量控制的意义。 为何这一看似简单的夹具能发挥如此关键的作用?

揭开橡胶哑铃夹具的秘密: 助力材料测试的关键利器(橡胶哑铃状尺寸)

小小竹签背后的美味魔法与实用之道(小竹签可以做什么工艺品)

一根看似简单的竹签,却在餐饮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烧烤、关东煮、串串香的重要伙伴,也是家庭聚餐和商业餐厅不可或缺的小工具。从环保角度来看,一次性竹签更是餐饮界的创新尝试。本文将深入探讨竹签的构造、使用场景及其对餐饮产业的影响。

小小竹签背后的美味魔法与实用之道(小竹签可以做什么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