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江时代到海洋时代
过去十年,粤港澳大湾区正经历着一场空间结构的深刻重构,从区域性的“珠三角”概念升维为全球瞩目的“世界级湾区”。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为标志,湾区在突破物理空间的约束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随着香港“北部都会区”等区域战略的深度调整与跨海通道的贯通,珠江口“A字形”交通主骨架正在加速成型。产业、人才、资金等经济要素正加速向珠江口海域集聚,这片海域正逐渐成为整合全域资源的“湾区之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大海教授指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传统的陆地增长模式在土地资源极限、区域空间重构与生态环境困局面前,对陆海关🛃系体系的整体重构,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中最具空间潜力和产业想象力的新增长界面。可以预见,大湾区的下一轮发展,核心动能不再局限于陆地空间的延伸,而更多地体现为向海图强——通过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产业、完善跨域治理,将珠江口的“地理中心”向“经济核心”的转变,进而开启大湾区的“海洋时代”。
图 1 深中通道
图片来源:深圳发布公众号
一、十年规划回顾:从“沿岸发展”到“拥湾融合”的逻辑演进
1.早期探索(2015-2017):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2015年首次在国家文件中登场。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到2017年,全国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内地与港澳深海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想法,“大湾区”从区域概念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跨行政区协同规划,但当时的发展思路在较大程度上仍依托于“沿岸”思维:环绕珠江入海口形成“A字形”发展格局,发展中心集中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沿海中心城市,构筑起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黄金内湾”。
这一时期,其空间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仍侧重于“沿岸地带”,发展重心在于城市间连接和陆域经济与产业整合,尚未将海域真正提升为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种“陆域统筹海”的过渡性思路,虽然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但在突破陆海二元对立的传统规划范式方面仍有局限。
2.里程碑确立(2018-至今):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规划确立了“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空间格局,发展重心在于通过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广深港高铁等一系列跨越珠江口的“超级工程”等实现“硬联通”,致力于打破地理空间的天然阻隔与制度层面的隐形壁垒,夯实一体化发展的物理基础。这可视为大湾区“拥湾”发展的1.0版本,为深层次的经济协同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 审视过往规划,其重心仍主要集中于陆域空间的资源整合,对珠江口海洋空间的经济、生态与文化价值挖掘相对有限。海洋在很大程度上仍被视为交通的“通道”或生态的“屏障”,而非内生的、系统性的发展要素,其在蓝色经济、生态共治等领域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
市 (特区) | 优势 | 劣势 |
香港 | 不淤积的天然深水港 | 城市发展空间紧缺 |
国际金融中心,世界十大航运中心之一 |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 |
经济体量大,产业体系完善,现代服务业发达 | 海洋环境污染 | |
海岛数量多,旅游资源丰富 | 海区渔业资源利用过度 | |
科研技术水平高,人才集聚能力强 | 海域使用不合理 | |
澳门 | 水运条件较好 | 产业结构单一 |
旅游业、博彩业发达 | 城市发展空间紧缺 | |
社会保障水平高 | 缺乏深水港 | |
广州 | 省会城市,国家交通枢纽城市,珠三角国家资助 | 全市海域空间狭小,海洋空间拓展余量有限 |
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 |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利润空间受挤压 | |
海洋经济体量较大,增长快 | 海洋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较弱 | |
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大,海洋环境承载力问题突出 | |
海洋基础设施体系较完善 | ||
海洋科技资源聚集度高 | ||
海洋生态保护能力强 | ||
深圳 | 承担国家赋予的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大使命 | 高端专业人才不足 |
较强经济实力和综合优势 |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有待加强 | |
海洋产业具备良好基础 | ||
珠海 | 海洋资源丰富 | 海洋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
海洋经济增长较快 | 海洋人才资源仍然存在总量和结构性短缺 | |
海洋科技合作深入推进 | 海洋环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 |
东莞 | 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 海洋产业布局不够合理 |
港口优势突出 | 海洋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 |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待强化 | ||
中山 | 与港澳合作紧密 | 海域面积小 |
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较好 | 海洋产业层次较低 | |
海洋交通运输产业发达 | 环境承载力不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 |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大 | 海域面积小 | |
惠州 | 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 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三次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
海洋资源丰富 | 海洋资源利用程度不高,综合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 |
港口优势突出 | 海洋产业发展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面临压力大 | |
滨海旅游资源禀赋优良 | 海洋专业人才与科研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 |
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区域服务能力不足 | ||
江门 | 海岛数量多,旅游资源丰富 | 海洋经济总量不大,整体实力不强 |
具有广阔的沿海土地后备资源 |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与技术转化能力依然不足 | |
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
表1 粤港澳大湾区沿海各市(特区)海洋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资料来源: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与相关资料整理
二、新变局:重塑湾区海洋格局的关键变量
当前,三大关键变量正共同推动大湾区从“拥湾”迈向“向海”,重塑其海洋经济格局。
1.香港“北望”,拥湾协同
2025年,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提出,引领其发展重心从维多利亚港沿岸的“南金融”,转向毗邻深圳的“北创科”新引擎。北部都会区与深圳隔深圳湾相望,地理上的紧密邻近为深港融合提供了天然优势。这种“拥湾协同”模式,将海洋从传统的交通通道,转化为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的“蓝色平台”,标志着深港合作从陆域衔接迈向了海洋经济协同的新阶段。
图 2 北部都会区地理位置分布图
图片来源:北部都会区官网
2.湾区“缝合”,一体发展
港珠澳大桥与深中通道的建成,将东西两岸的陆路通行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30分钟以内,从根本上重构了珠江口的时空逻辑,实现了从“隔海相望”到“半小时经济圈”的质变。这两大工程远超交通基础设施的范畴,实为重塑区域经济格局的“战略缝合线”——它们将珠江口从地理分隔屏障转化为大湾区内部高效联通的“内湾”,促使资本、人才与技术跨口岸高效流动。据交通运输部相关数据显示,港珠澳大桥开通后,珠江西岸接受香港经济辐射☢️的强度提升42%,物流效率增长35%;而深中通道预计将带动中山、珠海等地承接东岸高端制造业外溢,形成万亿级环口产业廊道。这种“缝合效应”直接催生了“环口海洋经济带”的形成:一方面,通道节点城市(如珠海高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等)依托临海优势发展海洋高端装备、海上风电等产业;另一方面,海域本身成为经济要素组织的新轴线,推动传统沿岸开发向海湾共同体转型。珠江口由此从城市群间的“断裂带”跃升为联动粤港澳的“价值核心区”。
3.平台“崛起”,向海赋能
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国家级平台,地处湾区核心的沿海战略节点,其功能定位与海洋经济深度绑定,体现了“向海要动力”的战略意图。
·横琴: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探索“蓝色文旅+跨境服务”模式。
·前海:聚焦现代服务业,携手香港形成“港口-产业-金融”的海洋经济生态圈。
·南沙:突出“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打造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和国际航运贸易枢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三大合作平台,尽管个平台功能侧重各不相同,但是三者均地处湾区核心的沿海战略节点。其未来发展深度依赖并赋能海洋经济——南沙的国际航运与贸易、前海的跨境金融与物流、横琴的文旅休闲与高端消费,均需通过海洋通道链接全球资源,并将共同驱动大湾区由“江河时代”迈向“海洋时代”。
三、“向海图强”:新一版湾区规划的核心行动框架
面向未来,大湾区应围绕“向海图强”的核心思想,从经济、生态、人居三个维度构建新一轮发展的行动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大海教授指出,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构建功能互补、机制联动的平台体系,培育可持续、复合型的产业生态,最终形成支撑区域联动与制度演化的整体发展格局。
1.发展“蓝色经济”: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推动海洋经济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重点培育三大产业集群: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集群:以珠海、广州为核心,聚焦深海养殖平台、海洋『机器人』️等高端装备研发制造。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深圳、中山,开发海洋创新药物、生物医用材料等高值化产品。
·海洋『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惠州、湛江为支点,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洋温差能等清洁能源。 同时,通过“海洋+”模式,推动智能航运、滨海文旅等新业态发展,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蓝色经济生态圈。
图3 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场
图片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2.守护“蓝色生态”:建立湾区海洋生态共同体
以“蓝色生态共同体”理念为指引,统筹生态保护与协同治理。重点推进珠江口“三湾一岛”(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和万山群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海岸线保护利用,加快建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持续深化海域海岛精细化管理,提升海洋碳汇功能与生物多样性。同时,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与“蓝碳交易”市场体系,并构建“监测-预警-应急”三位一体的海洋环境风险防控网络,为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基底。
图4 广东惠州惠东考洲洋盐洲红树林保护区
图片来源:自然资源部公众号
3.营造“蓝色家园”:打造世界级海洋宜居湾区
着眼于提升湾区居民的临海生活品质,打造人海和谐的世界级宜居典范。重点构建环珠江口滨海活力带,贯通滨海岸线,打造连续开放的亲海空间。注重传承与创新妈祖文化、疍家文化等海洋文化遗产,建设海洋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推动“海洋社区”生活模式创新。完善邮轮母港、游艇基地等高端旅游设施,将湾区建成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美丽家园,实现产城人海的深入融合。
图 5 茂名滨海公园海滩
图片来源:自然资源部公众号
结语:开启大湾区的“海洋时代”
内部战略的深刻调整与外部连接的全面成型,正共同推动大湾区经历一场从"沿江时代"到"拥湾时代",最终迈向更高阶的"海洋时代"的历史性演进。这一转变的本质是发展逻辑的重构——海洋不再仅仅是通道或屏障,而是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宜居生活的核心载体。
未来,大湾区不仅将是全球经济的重要枢纽,更将成为中国经略海洋的示范窗口,通过蓝色经济创新、海洋生态治理和海洋文明建设,开创人海和谐的新发展模式,为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 撰 稿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研究团队;倪睿斯
— 参考文献 —
广东自然资源.广东激活蓝色动能:海洋经济连续29年领跑全国的背后[EB/OL].(2024-07-06)[2025-09-12].
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突破两万亿元!广东海洋经济如何向海图强[EB/OL].(2025-06-09)[2025-09-13].
深圳新闻网.向海图强:弹丸深圳如何玩转海洋经济蓝色引擎?[EB/OL].(2025-07-15)[2025-09-12].
自然资源部.湾区潮涌——广东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纪实[EB/OL].(2025-03-20)[2025-09-12].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高水平实施海湾综合治理,高品质打造全民共建的美丽海湾建设典范[EB/OL].(2024-09-03)[2025-09-12].
深圳政府在线.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出台《若干措施》支持深圳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 20条改革举措优化提升“五大空间”[EB/OL].(2025-09-05)[2025-09-13].
蔡赤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挑战[J].广东社会科学,2017,(04):5-14+254.
陈德宁,郑天祥,邓春英.粤港澳共建环珠江口“湾区”经济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0):1589-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