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
文件首次将“智能经济”定义为国家战略级支柱产业,并详细列出了六大重点行动领域: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和全球合作。
政策设定了明确的量化目标。
到2030年,覆盖率提升至90%,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这一数据与2022年房地产行业对GDP的贡献率基本持平。
与房地产依赖土地出让和固定资产投资不同,人工智能产业以数据为生产要素。 2024年,中国数据总量占全球比重达23%,年均增速超过30%。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全国已建成智能计算中心超过150个,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技术突破是支撑产业更替的基础。 2024年,华为推出新一代昇腾910B『芯片』,在推理性能上接近『英伟达』A100『芯片』水平,直接导致『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阉割版H20『芯片』停产。
算法层面,『DeepSeek』通过架构优化,在2024年12月发布的开源大模型评测中位列全球第一。 科大讯飞的星火X1大模型则实现了从底层算力到应用的全栈国产化,幻觉治理准确率提升至97.5%。
产业规模方面,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为5080亿元,2024年增长至70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
对比之下,2024年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2.3%,商品房销售面积连续18个月负增长。
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的改造案例已规模化落地。 在制造业,郑州比亚迪工厂通过部署3000台工业『机器人』️,实现每50秒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量同比增长169.8%。
在农业领域,北京中仪智控开发的粮食质检系统,将谷物检测时间从人工8分钟缩短至1分钟。 医疗行业,科大讯飞的“智医助理”系统已覆盖全国697个区县的7.5万个基层医疗机构,累计完成超1.4亿次咨询。
消费端应用同样迅速普及。
美团推出的SaaS智能餐饮系统已服务超百万家门店,实现点餐、供应链管理的全流程自动化。 跨境支付平台PingPong接入AI大模型后,处理效率相当于300名专业员工的工作量。
就业结构正在重构。 人工智能催生了数据标注师、AI训练师、智能运维『工程师』等新职业。 2024年,仅数据标注行业就吸纳了超过200万就业人口,其中30%为转行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工人。 但另一方面,房地产产业链上的建筑、销售等行业岗位数量较2025年峰值减少15%。
区域竞争格局随之重塑。 北京、深圳、上海三地已集聚全国60%的AI企业,合肥凭借科大讯飞成为“AI黑马”。 2025年,广东、江苏等省份宣布投入超千亿元建设智算中心,而过去依赖土地财政的三四线城市则面临转型压力。
中美技术竞争加速了这一进程。 美国科技巨头2024年宣布投入超3000亿美元💵用于AI研发,中国企业如阿里、腾讯、华为的资本开支也达数千亿元。
中国在应用场景上的优势凸显:例如华为为煤矿开发的无人矿卡系统,将采煤效率提升16%;中国石油联合科大讯飞打造的昆仑大模型,使油气勘探成本下降20%。
安全与自主可控成为关键考量。 政策要求到2027年,关键领域AI技术国产化率需达到80%。
华为的『芯片』研发和科大讯飞的全栈国产化模型是典型代表。 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授权量占全球60%,高水平论文产出占比从2012年的20.36%升至2024年的50.71%。
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加码。 2025年国家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重点投向智算中心、5G基站等领域。 截至9月,全国5G基站总数达455万个,物联网终端用户数突破20亿。 这些设施为AI应用提供了底层支撑。
房地产的退潮有明确数据印证。
与AI产业相比,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2025年的19%下降至2024的12%。
政策执行机制确保落地。 国务院要求建立AI项目库,对示范工程提供最高30%的补贴。 例如,天津明确要攻克50项关键技术,苏州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AI改造。 违规或进度滞后的项目将被移出名单。
社会接受度是推广关键。 邯郸市公积金中心引入AI客服“邯小金”后,提取业务办理时间从2天缩短至3分钟。 深圳政务『机器人』️首次“上夜班”处理了300项业务,错误率低于0.1%。
国际合作拓展了市场空间。 中国AI技术已出口至缅甸、日本、巴西等国。 在南非,中国开发的铁路安防系统使犯罪率下降20%;在泰国,AI采矿系统节省成本近百万泰铢。
标准体系同步完善。
例如,《人工智能系统可靠性评测指南》强制要求医疗、金融等高风险场景通过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