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才女高小霞的离世,让徐光宪,这位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的科学巨匠,深感痛彻心扉。看着妻子的照片,他悲痛欲绝,却也暗自决定:他会继续妻子未竟的事业,带着这份悲伤和力量,继续为国家的科研事业,特别是稀土研究,奉献一生。
徐光宪与高小霞的婚姻,几乎是一段传奇。他们一起走过了五十多年的时光,从校园到科研,一直是并肩作战、相互扶持的最佳伙伴。正因如此,他们的故事也被科学界称为“十同夫妻”的典范。
那么,徐光宪和高小霞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唯美爱情故事?又为何被誉为“十同夫妻”呢?
缘起浙江大学
徐光宪出生于1920年的浙江绍兴,那个地方水乡如画、文化深厚。徐家曾是富裕之家,父亲经营钱庄和布店,家境优渥。但好景不长,徐光宪的父亲因救人而倾家荡产,最终因病去世,家道中落。此时,年幼的徐光宪和母亲的生活急剧变迁,从富贵之家跌入清贫。幸得母亲一句话,“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使得徐光宪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埋头读书,最终考入了浙江大学的高工专业。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徐光宪的求学之路变得异常坎坷。浙江大学停办后,他转学到宁波高工,接着又转到上海的大同大学化学系,最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正是在上海交通大学,他遇到了他的真爱——高小霞。
并肩奋斗,成就卓越
徐光宪与高小霞同年入学,同样选择了化学系,并且都非常勤奋刻苦。许多同学因学业压力大而选择辍学,但他们两人坚持了下来,最终在28位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优秀的两位。四年的共同学习让他们彼此欣赏、相互倾心,爱情悄然降临。毕业后,他们进入了同一化工厂工作,第二年便结为夫妻。
虽然他们的水平足以在交大担任教授,但那时的大学教授职位需要有留学经历,而留学则需要巨额的费用。为了能够出国深造,徐光宪四处筹款,借了十两黄金,按当时的汇率,也不过够支撑一个人出国一年半的费用。在此时,看到丈夫为他们未来发愁,高小霞毅然决定让丈夫去留学,她安慰他说:“如果让我去,我一个女人在国外会不安全,还是你去吧。”
留学美国,共同进步
最终,徐光宪独自前往美国深造。虽然他们分开,但徐光宪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妻子争取机会,带她一起去美国。幸运的是,徐光宪凭借奖学金将高小霞接到美国,二人继续一起学习和研究。在华盛顿大学,徐光宪获得了化学工程学位,并被推荐为讲师,而高小霞也在康奈尔大学担任了分析技术员。
在美国,他们不仅收获了学术上的成功,也感情更加深厚。两人都深知,爱情和婚姻的真正意义在于共同进步,互相支持,携手并肩。那段时光,他们互相鼓励,一起奋进,直到两人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回国建设,科研成就
1956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许多留学的中国学子纷纷归国。尽管美国政府以种种理由阻挠,但依然没能挡住他们归国的决心。高小霞决定放弃博士学位的继续考核,和丈夫一起回国为国家贡献力量。
回到祖国后,夫妻二人都在北京大学任职。1972年,中国面临着稀土资源提炼技术的巨大挑战。虽然中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但提炼技术不成熟,导致只能以低价出售原材料,然后再用高价购买精炼过的产品。徐光宪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研发稀土分离技术。
尽管技术难度极大,徐光宪毫不畏惧,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矿山和实验室之间奔波。高小霞也毫不退缩,作为分析员,她研究出了包括稀土元素在内的多种高灵敏度分析方法。最终,他们夫妻俩和研究团队合作,成功发明了“串级萃取法”,这一技术打破了国外对稀土资源的垄断,使中国成为全球稀土资源的生产和出口大国。
徐光宪虽被称为“中国稀土之父”,但每次提到这个荣誉时,他总是谦逊地说:“真正的稀土大家是我的老伴儿高小霞。”
“十同夫妻”的传奇
徐光宪和高小霞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科研上,也在他们的婚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入学、留学、任教、科研、还是共同研究稀土,他们都一直在同一条道路上前行。科学界为他们的默契合作而感动,称他们为“十同夫妻”,这种并肩奋斗的精神,成为了无数人敬仰的典范。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科学成就的传奇,也是爱情与婚姻的楷模。真正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携手并进,共同奋斗。
终老与继续梦想
1994年,徐光宪和高小霞因其杰出的贡献被授予“中国蓝宝石婚佳侣奖”。在接受奖项时,高小霞感慨道:“能和他在一起,我真的很幸福。”然而,1998年,命运却让这段幸福戛然而止,高小霞因病去世。她的离世让徐光宪深感痛失,他在悲痛中恢复过来,并设立了“霞光奖学金”来帮助更多学生,继续推动科研事业。
徐光宪将妻子未完成的梦想一一实现,直到2015年,他也安然离世,带着他和高小霞共同完成的所有伟大梦想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段传奇的夫妻情缘、共同奋斗的科研事业,以及他们对祖国的深厚贡献,成为了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一段不朽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