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的达里尔・詹森的一番言论,掀起了轩然大波。
他指出 “时空不存在于现实中”,认为事件是 “发生” 而非 “存在”。
这直接挑战了四维连续体框架,甚至对 “时间旅行” 的认知提出新框架。
这场关于 “现实本质” 的辩论,不仅让顶尖学者重新审视,也让普通人开始思考。
要理解詹森的观点,首先得搞清楚一个关键区别。
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发生”?
在詹森的理论里,这个区分像一把刀,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切成了两半。
他认为,我们身边的物体。
小到手机、桌椅,大到高楼、行星、星系都是“存在”的实体。
这些东西能被触摸、被观察,会在时间里持续存在,比如你桌上的杯子,今天在,明天大概率还在,就算摔碎了,碎片也还是“存在”的。
但“事件”不一样,比如杯子摔碎的瞬间、你按下手机快门的那一刻、甚至一场持续几小时的演唱会,这些都是“发生”的过程,它们转瞬即逝,没法像物体一样“持续存在”。
演唱会结束了,灯光熄灭、人群散去,这场“事件”就消失了,你能留下的只有视频、照片这些记录,而不是事件本身。
可在过去百年的物理学体系里,大家一直默认“时空是四维时空,真实存在的”。
詹森没认同这套逻辑。
在詹森看来,“时空”就和“天球”一样,是个好用的“数学工具”,能帮我们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这不代表“时空”本身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更关键的是,詹森找遍了所有实证证据,也没发现“事件存在”的痕迹。
比如此刻窗外的雨滴落下,等你眨完眼,这个“雨滴落下”的事件就结束了,没法再把它“找回来”当成一个“存在的实体”。
听到詹森的观点,很多人会产生疑问。
毕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核心就是“四维时空连续体”。
但其实詹森只是想让大家“重新解读”相对论的意义。
按照传统理解,相对论告诉我们“时空会弯曲”。
但詹森认为,这其实是数学模型的“形象化表达”,不是说真的有个“时空实体”被掰弯了。
物理学真正能描述的,是“事件之间的关系”。
比如地球绕太阳转,我们能算出它在每个时刻的位置,能预测日食、月食的发生时间,这些都是“事件的排序和测量”,而“时空弯曲”只是用来解释这些关系的“工具语言”。
更复杂一点说,地球不仅绕太阳转,还跟着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转,银河系又在宇宙中运动。
要记录汽车的位置,就得考虑这些所有运动,所以需要“四维时空”(三维空间+一维时间)来计算。
但詹森强调,这依然是“记录工具”,不是“现实本身”。
就像你记账,用Excel表格记录每个月的收支,表格能帮你算清楚钱花在哪,但“表格”不是“钱”本身,也不是“你的生活”本身。
詹森的观点,还对时间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影响了对同时性和因果关系的理解。
比如你昨天在公园放风筝,这个“放风筝”的事件发生过,但它没有“停留在”昨天的时空里。
就像烟花放完了,你没法再回到“烟花绽放的那一刻”去触摸它。
这场关于时空本质的辩论,还在继续。
詹森的观点可能不是最终答案,但它给我们提了个醒。
科学工具很重要,但不能把“工具”当成“现实”。
对普通人来说,不管时空是不是真实存在,我们依然会珍惜每一个“发生”的瞬间。
而对科学家来说,这场辩论会推动他们更深入地探索宇宙的本质,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会有更简单、更准确的方式,去理解这个我们生活了亿万年的世界。
科学的进步,不就是在不断打破旧认知、建立新理解中实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