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飞机在天上飞,最怕的不是乱流,也不是闪电,而是——它自己出幺蛾子。最近,印度的一架波音787就在空中上演了一场“电气惊魂”:本该在紧急情况下才伸出来的冲压空气涡轮,居然在电力系统完全正常的状态下,自己弹了出来。要知道,这玩意儿只有在飞机快“失魂”的时候才会用——发动机全挂、液压全瘫、电力全失。可偏偏,这架飞机啥事没有,它却自己拉闸启动。
这事发生在10月4日,一架从阿姆利则飞往英国伯明翰的印度航空787客机,在准备降落时距离地面只有区区500英尺,突然“自作主张”地展开了RAT。那一瞬间,飞行员估计心都凉了。电气系统一切正常,仪表没有异常,可飞机突然启动应急设备——就像你开着特斯拉,车子突然自己拉手刹。幸运的是,飞机最终安全落地,但整个航班被迫停飞,后续航班全线取消。
看似小插曲,其实大问题。印度飞行员联合会(FIP)当场炸了锅,要求民航总局(DGCA)立刻全面检查全国所有波音787的电气系统。因为他们太清楚,这事儿一点都不能糊弄。要命的是——这不是第一次。
时间往回倒。2025年6月12日,印度航空另一架波音787在起飞后不久坠毁,成了印度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空难。而在那场悲剧中,RAT也同样被意外释放。现在再出类似事件,谁还敢说这只是“巧合”?
飞行员联合会的说法更直接:健康监测系统显示,总线电源控制单元(BPCU)存在故障。简单讲,就是飞机的“大脑短路”了。BPCU负责协调电力分配,一旦出错,系统就可能误判为“电力全失”,于是RAT自动弹出。这不是一个螺丝松动的小毛病,而是涉及飞控核心逻辑的系统性隐患。
他们怒了,也有理由怒。自787进入印度以来,电气系统故障已经发生多起。可每次调查都像走过场——轻描淡写,一笔带过。6·12坠机后,他们喊了几个月要求全面检查,可监管层只是去查了燃油控制开关……电气系统?没人动。现在又来一次RAT“诈尸”,飞行员们的耐心终于用光了。
印度飞行员联合会主席Randhawa的话特别刺耳:“我飞了五十年,从没见过在500英尺时RAT自己跳出来的飞机。”五十年都没见过的事,你敢说不严重?
这就是问题的可怕之处——不是一个系统坏了,而是整个监管链条松了。波音787从诞生之初就被冠以“梦幻客机”的名号,全电气化、高科技、节能环保。但这一切光环背后,是无数电气系统的复杂交织。任何一处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过去几年,波音系列飞机的问题层出不穷。737 MAX的阴影还没散,787又接着来。
印度的情况又更糟。航空业高速增长,监管体系却明显滞后。DGCA这几年忙着发牌、批航线、推市场,却在安全监管上越来越“佛系”。飞行员联合会几乎成了安全底线的最后守门员。每次出事,他们比官方更快喊出真相,但话说出去,能落实的有几条?印度航空系统这几年已经被事故、延误、投诉折磨得够久了。如今787又成“隐患飞行器”,乘客还敢安心坐上去吗?
更讽刺的是,这次事故再度牵扯出波音那条“永远修不完”的质量链。波音787的电气系统问题并非个案。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早在几年前就对787的电力分配系统发出过警告⚠️,原因是“部分组件存在潜在过热风险和控制逻辑异常”。可现实中,这些问题并没有被根除,只是换了种说法、换了个标准。航空业有个魔术:当解决不了问题,就去修改安全定义。
而这次RAT事件,恰好戳破了这种魔术。所有参数正常,却发生不该发生的动作。这不是单个零件的问题,而是逻辑错误、系统漏洞。它暴露的不是“飞机老化”,而是“设计老病”。
所以现在FIP要求全面检查一点不过分。他们要的不是政治回应,而是技术真相。因为没人愿意再看到另一个6·12。那场坠机的痛,至今还没过去。遗属在等待结果,公众在等待问责,可最后换来的只是一次象征性检查和一串公关话术。波音继续交机,航空公司继续起飞,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而现在,RAT的自动展开再次提醒所有人:没解决的问题,迟早会回来。航空安全不讲运气。每一次“侥幸降落”,都可能是下一次坠机的预告。
当然,波音自己也不太好受。787这款曾被誉为“改变民航史”的机型,如今几乎成了“质量门常客”。接缝、结构、软件、电气——能出问题的地方都出过。美国工厂多次被曝质检松懈、生产外包混乱,连FAA都被迫介入。对波音来说,787从荣耀变成了烫手山芋;对全球各国的航空监管者来说,这个机型成了不敢碰也不能不碰的炸弹。
而印度现在的处境,就是一个被动的缩影。波音出问题,它买的机队也要受牵连;监管无力,它的飞行员和乘客成了试验品。这个时候,FIP的呼声格外重要。它不是在和DGCA争权,而是在替全体乘客发声。因为天上的每一架飞机,飞行员都不想赌命。
更深层的问题,是信任的崩塌。当一个国家的监管机构需要靠飞行员集体喊话才能行动,当一家巨头企业靠“改术语”掩盖缺陷,这个体系就已经病了。波音的危机,不只是技术危机,更是文化危机。印度民航的尴尬,也不只是安全焦虑,更是权力失衡。
飞机会修好,系统能校准,但信任修不回。一次坠机毁掉的,不只是生命,还有公众对飞行安全的信心。
印度飞行员的这次怒吼,也许是被逼无奈的自救。他们清楚,天上没第二次机会。对监管部门来说,现在要做的不是开发布会,而是开机盖。检查,彻底检查;别再用报告粉饰事故,更别再用“统计意义上的安全”安慰人心。因为每一次幸运的降落,都可能是下一次灾难的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