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盟的27个成员国领导人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了一场非正式的峰会,重点讨论了如何建立所谓的“无人机墙”。这个“墙”并不是实体的墙,而是一个多层次的防御系统,旨在应对低空、低速、小型和多目标的无人机群,填补传统防空体系的空白。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多国领导人对此方案表示支持,并授权委员会继续完善计划。
为何要建设“无人机墙”?
因为当前的无人机威胁已经越来越紧迫。今年9月,欧洲多个国家接连报告发现疑似俄罗斯背景的无人机或其他小型低慢飞行器入侵,特别是9月波兰发生的夜间无人机入侵事件,导致了机场关闭、军事警戒升级和北约东部“哨兵”行动的启动。这些事件暴露了传统防空体系在应对小型无人机时的不足。依赖大型雷达、战机和高端防空导弹的防空体系,面对低空低速的小型无人机时,既不经济也不灵活。
“无人机墙”是什么?
所谓“无人机墙”,并非是在地面竖起一道物理的墙,而是一个由探测、指挥与拦截多个层次组成的综合防御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短中距雷达与光电探测器、分布式电子侦测与干扰单元、空中预警平台、无人机巡逻平台以及近距离硬杀伤手段(如防空快炮、短程导弹、激光等)和软杀伤技术(如电磁干扰、微波等)。峰会提出,将首先在波罗的海、黑海以及东部边界建设该防御网。
“无人机墙”的建设进度与成本
根据欧盟的初步评估,若计划在1到3年内初步完成建设,所需的投资可能达到数十亿欧元💶。这不仅需要欧盟层面的资金支持,还需要各成员国国防开支的配合。技术的集成、信息共享和跨国协作的效率,将直接影响建设的速度和成本。
技术挑战:探测、指挥和覆盖
1. 探测盲区:传统的大型预警机和远程雷达在面对快速且反射截面小的无人机时,探测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低慢小”无人机的探测距离相对较短,可能只有几十到一百公里,而且受地形和气象的影响较大。为了覆盖长达2000多公里的俄罗斯边界,单靠地面探测器是不够的,因此“空地联合”侦测网络(包括空中预警机、地面分布式传感器和卫星/无人机传感器)被认为是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2. 指挥与联通:海量的探测数据需要实时汇聚,并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识别,以便做出快速决策。欧盟内部强调,要建立统一的态势感知平台和快速反应机制,确保一旦发现目标,可以在短时间内调配资源进行拦截。
3. 拦截成本与效率:用昂贵的防空导弹去拦截廉价的无人机显然不经济。因此,欧盟的方案中,开发廉价高效的防御武器,如防空快炮、制导火箭弹等,成为了主要方向。同时,也在扩大“软杀伤”手段,如电子干扰、微波武器和激光等,以减少每次拦截的成本。
可以借鉴的经验
1. “乌克兰经验”:乌克兰在与俄罗斯的冲突中积累了大量关于低成本拦截和电子对抗的实战经验,欧盟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防御系统中。乌克兰的战场反馈对于选择可靠的干扰和识别技术非常有帮助。
2. “空地一体、联合感知”:仅依靠地面设施或单一平台来进行无人机防御是不可行的。通过将空中平台(如E-7A、MQ-9B、RQ-4)与地面传感器、卫星等信息源结合,可以实现更深度的预警覆盖。虽然欧洲已经在引进新型预警平台和远程无人侦察系统,但如何将这些系统的数据整合成一个低延迟、高效率的整体“态势图”是关键。
3. 简化采购与跨国协同:峰会提出,应该放宽采购标准,加速联合采购,这对于加快部署和降低成本至关重要。北欧、波罗的海国家和中欧的防务工业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挥快速试验和规模化生产的作用。
4. “硬杀伤与软杀伤”结合:短程硬杀伤武器(如防空快炮)主要用于拦截高价值目标,而软杀伤(如电子战、微波等)则负责广域的拦截和控制。两者相互补充,确保防御体系的全面性。同时,空中拦截(如战机搭载制导火箭弹)也被认为是更经济且灵活的拦截手段。
对美国与台湾的借鉴意义
1. 多层防御的普遍适用性:无论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的防区,都应该建立从探测、识别到拦截和评估的闭环。单一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灵活选择成本效益较高的防御手段。
2. 灵活的拦截方案:对于廉价无人机,优先考虑使用电子夺控、微波等低成本手段,而对于高价值目标,则可使用更昂贵的拦截武器。
3. 地区协同与情报共享:邻近国家之间的即时情报共享以及空中和海上的协作,将大大提升早期预警的能力。
总结
“无人机墙”代表了欧盟应对新时代混合威胁的理性反应,它依赖于技术集成、跨国合作和战场反馈来提高防御的韧性。然而,由于技术和政治层面的挑战,这一防御体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对于欧盟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将这个概念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方案,并尽快实现初步的部署能力。而对于其他地区,如美国和台湾,也可以借鉴欧盟在“探测网、软杀伤和成本控制”方面的经验,以更快建立应对新型无人机威胁的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