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南方的雨又下个没完没了,朋友圈全是“换季第一杯奶茶”,可办公室里,谈论最多的却是算力『芯片』和稀土价格的走势。有人在会议桌对面提问:“你觉得PCB企业今年还能扛住吗?”没人回答,只有雨滴敲玻璃的声音,像是有人在屋外敲门——谁来的?是机会还是风险?
回头一看,2025年1月,光通信行业刚冒头,刚从春节回来的技术员还在调试新设备,生产线上时不时冒出火花❇️。有人说:今年要是再不搞出点新花样,『数据中心』就要换人了。那天的午饭,食堂的鸡蛋炒饭里吃出了细小的塑料片,大家都骂娘,可老板的微信却在闪烁,“订单翻倍”,这消息像是隔壁突然爆出的鞭炮声,让人既激动又紧张。
春节刚过,PCB厂的老黄偷偷和我说,二月份的高频板订单量突然涨了20%,原因是海外有家大厂的『芯片』出货出了岔子。这个消息没登新闻,只有供应链群里一条“老板娘”发的语音:再不备料,五月就断货。二月的夜里,厂区外的路灯下,有工人蹲着抽烟,议论着今年会不会裁员。有人说,去年裁了十几号人,结果三月又加班三天三夜,工资条上多了一行“特殊补贴”,这算不算惊喜?
3月,石油服务的外包工地开工,凌晨四点,钻机嗡嗡响,旁边的小卖部还没开门,工头却拍了拍我的肩,说今年油价稳不住,项目经理天天开会,没人敢请假。有人问,为什么还要勘探这么多地方,答案很简单——去年国际油价跌到谷底,国企的KPI还要硬着头皮完成,哪怕亏本也得干。油井边的泥巴鞋踩进了水坑,老板打电话过来,声音像是从地底传出来的,“把数据发我,今天就要”。
到了5月,稀土材料行业的微信群里开始流传,某地稀土场的分离车间停产了,理由是环保检查。工人们抱怨工服太厚,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流,老板却在群里转发一则“出口订单创新高”。有人问:环保搞这么严,出口单子怎么还多了?没人回答,只有群主在晚上11点发了一个红包🧧,后来才知道,那天他刚从外地应酬回来,喝得满脸通红。
初夏时节,煤气化项目部的『工程师』们堵在路上,导航显示前方施工,百米外是新落成的清洁能源园区。电动车司机一边吐槽堵车,一边聊起了储能项目的利润,有人说比去年多了三成。可旁边的快递小哥说,电池回收费涨价了,拆旧电池的工人都跑去送外卖了,这生意还能做吗?
六月,智能制造的展会现场,展台上摆着一款还没定型的『机器人』️手臂,技术员反复调试,记者在旁边拍照。有人悄悄问,去年研发经费砍了多少?答曰,“省下的钱都买基金了”,众人哄笑,气氛一松,突然爆出一条消息:某央企被曝信息安全事故。参展商低头看手机,嘴里嘟囔“今年的风口又要变了”,谁知道下一个热点在哪?
七月,远洋捕捞的船队从浙江港口出发,凌晨三点港口还亮着灯,工人们在甲板上忙碌,冷库门口堆着还没贴标的鱼箱。船长叹气,说今年补贴少了,油钱涨了,出海时间压缩,渔获量还得看老天赏脸。岸上的小贩却盯着手机看期货行情,准备明天涨价。
8月,汽车零部件厂区里的装配线自动化改造刚搞完,厂长说今年订单有点悬,『新能源』车企结账慢了,没人敢轻易扩产。技术员在车间里新材料,数据一会儿飘红一会儿飘绿,谁也说不准哪个配方能过关。午饭时,厂里的微信群弹出一条消息,“某头部客户要减免部分违约金”,底下评论区一片“保重”。
9月,金属贸易的微信群里流传一组新数据,有人晒出库存照片,堆得像小山。有人自问:今年还能赚钱吗?群友自答:能,前提是你扛得住价格波动。供应链经理私下里说,去年刚签的长单,今年就变成了烫手山芋,仓库里一批铜还没卖出去,单子却被催交货。
换个角度,到了10月,『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人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行业大会上,满嘴“智能制造”“绿色能源”,台下的中小企业老板在算账:这钱砸下去,几年能回本?管事的说,国家政策定了,咬牙硬上。可朋友圈里老同学发来一张工厂外的黄昏照片,配文“再不转型就晚了”,是调侃还是预警,没人说得清。
有人在会议间隙突然问我:“你觉得,这产业链还能卷几年?”我说,不如去问问夜班工人,或者办公室里盯着K线图的财务。他们的答案,往往比行业报告准。
到现在,2025年快走到年末,外面还是下雨,生产线上的风扇呼呼作响,微信群里有人发来一条消息:下周又有环保检查。有人调侃,检查完还能不能开工,得看领导心情。
这场硬件、能源、稀土、央企的拉锯战,暂时没有终局。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小格子间琢磨着明天的饭碗,谁都说不清,2026年会变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