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最新的小米发布会上掀起了轰动:他宣布跨越一个数字,直接将新款手机从小米16命名为小米17,并多次提及“iPhone”和“苹果”,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这种主动“对标”竞争的做法在手机领域并不常见,因此更加引人注目。
另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是价格策略。苹果的iPhone 17起价5999元,而小米的顶级产品小米17 Pro Max也标价同样的数字。有人调侃说这是“正面对线”,也有人批评称其为“碰瓷”。有科技网站立即进行投票,结果显示超过70%的网友仍然选择iPhone。对于质疑声浪的高涨,雷军不断解释:改名是希望向大家传达小米要挑战全球第一的决心;而产品配置升级力度很大,部分指标已经超过了iPhone。
事实上,雷军早就习惯了被围观。2013年12月12日,他和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一次颁奖晚会上立下了10亿赌约:五年内小米的营业额是否能超过格力。五年后,小米没有赢得这场赌局,但口水战并未结束。
董明珠频繁抨击雷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挖人、核心技术以及股东回报。两家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在空调和小家电市场。小米凭借智能家居的优势,在线上销量取得领先地位,甚至在武汉建立智能家电工厂,明显意图夺取格力的市场份额。连风扇都成为法律诉讼的对象,格力曾起诉小米的生态链公司专利侵权案并胜诉,紧张气氛日益升温。
雷军旗下的小米公司也饱受内部争议。在上市前夕给予雷军近100亿元的股权奖励引起了舆论轩然大波;公司回应称这是行业惯例,而雷军承诺将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换新Logo同样引发嘲笑——虽然聘请了日本设计大师,结果只是将方形Logo的四角切圆,网友戏称“用CSS样式就可以完成”。他与华为的余承东曾就“汽车是否需要手机支架”问题互相攻击,网络上还出现了大量人工智能合成视频,使得雷军被描绘为说脏话的形象,真伪难辨。
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雷军的另一面常常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在凌晨三点多被邀赴阅兵现场时,雷军登上主题彩车,手持花束向人群致意,在全国瞩目的阅兵场合再次露面。此前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他也曾出现在镜头前。这种礼遇并不多见于民营企业家,这一幕定格后,“民营经济代表人物”的头衔牢牢地戴在了他的头上。
雷军的慈善行为也值得称赞。2023年,他向母校武汉大学捐赠13亿元,专注支持基础科研。加上小米基金会的资助,他个人和机构的累计捐款金额已经超过150亿。这些数字一经公布,许多之前对他“只会讲故事”的批评立刻消声。
总结这一切,再看他在“17”系列手机发布以及社会活动中的表现,我们不难理解:在商业舞台上,他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命名新品,将关注重回国产品牌;在公共场合,他以受邀观礼者的身份参与国家盛事;在社会责任方面,他持续投入真金白银支持教育和科研。尽管争议不断,但每当质疑升级之际,他总能带来全新的场景,重新让人认知这位创始人的多面形象。
格力和小米在空调市场的竞争尚未分出胜负,手机市场的“Pro Max对Pro Max”竞争刚刚开始,有关“挖人”“专利”“股权激励”等议题也将继续。但站在时间的长河中,当年被董明珠讥讽“只会讲故事”的雷军如今正通过实打实的产品、投资和慈善行为书写着全新的篇章。舆论转变迅速,新的挑战可能随时浮现,但至少在此刻,雷军已经凭借一款“跳号”手机和一次国家级盛事表现,为自己成功奠定了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