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宇高电子的部分声音检测传感器产品展示。
测试设备。
组装元器件。
□文/王思琦 本报记者 彭溢 摄/王思琦
航天领域,密封电子器件的“多余物”问题曾是长期困扰我国的技术难题——检测这类可能引发设备故障微小杂质的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多年来,我省一家科技型企业致力于破解这一难题,并已悄然成为该技术的“独行者”——它就是哈尔滨宇高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高电子”)。
2025年8月,宇高电子的“微克级多余物自动检测系统”项目获评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赛区暨第十三届黑龙江省创新创业大赛成长企业组一等奖。
缘起 从“航天需求”到“自主突围”
宇高电子的故事,始于2000年初在哈工大实验室里的一个朴素念头:“重大战略领域的关键技术,必须握在自己手里。”
宇高电子总经理李策告诉记者,彼时,自己所在的研究所正聚焦航天领域重大需求,在科研中发现一个棘手问题:密封电子器件和电子装置中的“多余物”,如微小金属碎屑、粉尘等可能导致航天器出现致命故障,但检测这类杂质的核心技术被国外两家公司垄断,国内既无成熟技术,也无替代产品。
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2000年,哈工大的两位老师带着一名学生组成了最初的研究团队,在实验室里开启了技术攻关。这一做,就是14年。“这项技术难度极高,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只能从原理开始摸索。”李策说。团队从声学检测的基础理论出发,反复试验检测方法、搭建技术框架,终于在2014年取得实质性突破——构建了完备的技术体系,成功解决了“多余物”测量难题,并凭此成果斩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既然能打破国外垄断,为什么不做国产化替代,让国内企业用上自己的设备?”怀揣着这一想法,2016年宇高电子正式筹备成立,从哈工大实验室走向市场,开启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新征程。成立初期,公司规模极小,人员不足10名,现如今,宇高电子已拥有由4名核心教师、十余名硕博研究生组成的科研组,以及30余人的公司团队,成为航天领域“多余物”检测的“主力军”。
攻坚 从“频繁报废”到“稳定运行”
25年的发展历程中,高精度声学传感器的攻关,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死战”。
“我们的检测设备核心是声学传感器,相当于设备的‘耳朵’,但早期国内根本做不出符合精度要求的产品,只能买进口的传感器。”李策感慨道,这款以指甲盖大小的压电陶瓷晶体为核心部件的进口传感器单价高达5万元,而整套检测系统的售价才20万至40万元。更棘手的是,由于传感器需安装在振动台上频繁冲击与振动,导线焊接点极易断裂,“一断就报废,平均一两个月就要换一只,仅传感器的费用就抵得上一套系统的所有利润了。”
高昂的成本和频繁的故障,让公司陷入“做一台设备亏一台”的困境。“不能一直被卡脖子!”宇高电子下定决心自主研发,从原理设计到加工工艺,再到计量测试环境搭建逐一突破。为了保证声学计量的准确度,团队在实验室地下室专门建造了一个声学测量水池——因为水下充液环境能最大限度减少声波干扰,确保传感器性能达标。
整整一年时间,团队泡在地下室的“水池实验室”里,反复调试参数、优化结构。“最难的是平衡精度和可靠性,既要达到专业检测标准,又要经得起高频振动。”2024年,宇高电子终于成功研制出国产化高标准传感器:成本从5万元降至几千元,使用寿命从几个月延长到1年稳定运行,性能远超进口产品。
这不是宇高电子唯一的技术突破。2014年解决基础检测问题后,2018年团队攻克了“大型装置检测”难题——此前国外设备只能检测小型元器件,而宇高电子设计出大推力振动台,将检测对象拓展到大型电子装置;2024年,团队再次取得进展,实现了“多余物材质分类”,能区分金属与非金属杂质,为后续判断杂质危害、指导器件生产工艺改进和处理奠定了基础。“我们的技术体系是一步步完善的,每个突破都对应着行业的真实需求。”李策说。
成长 从“航天专用”到“民用拓展”
目前,宇高电子的产品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航天设备中皆有应用。“今年8月,我们的营业额已达1500万元,预计全年营收保底2000万元,冲刺2500万元——这一数字,较2025年以来1000万元左右的稳定营收,实现了50%的大幅增长。”李策透露。取得稳健营收增长的背后,是宇高电子产品质量的成熟,更是其“从航天走向民用”的战略转型。
“过去我们不做大营收,是因为对产品质量不满意,怕卖得越多,运维压力越大。”李策直言,航天市场虽然利润高,但规模有限,且对产品稳定性要求极高,“直到2023年下半年,我们确认产品质量完全过关,才开始大范围推广。”
如今,宇高电子的“野心”不止于航天领域。“我们的核心技术是声学检测,本质上是‘工业听诊器🩺’,只要是对可靠性要求高的场景,都能应用。”李策透露,未来宇高电子将从两个方向布局未来:一方面,要升级现有产品,提升效率。“比如结合机械臂实现自动化检测,拓展通道数让设备同时检测多个器件,把测量效率提上去,满足航天领域批量检测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拓展民用场景,打开市场空间。“低空经济、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对电子器件的可靠性要求和航天领域相似,是我们的优先方向,也将是我们未来发展营收增长的核心动力。”李策直言。
从哈工大实验室的“三人小组”,到全球行业领先的“多余物检测专家”,宇高电子用25年证明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力量。“未来,宇高电子将继续以技术为核心,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既要做航天领域的‘安全卫士’,也要做民用市场的‘技术开拓者’,让中国的声学检测技术服务更多行业。”李策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