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从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影响全球教育界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能(intelligence)这个词加上了s变成复数,已是42年前的事儿,但理论的生命力仍生机盎然,尤其最近几年因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更是碰撞出许多新火花❇️、新焦点、新思路。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是在主流学校教育评估中重点关注的方面,也是通常在智力测试中考查的能力,在AI『大语言模型』的训练中,与这两样智能有关的数据最丰富也是理固宜然,所以到目前为止发展起来的AI在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最强大。加德纳最先命名了这两种智能,但并不认为它们最为重要,在他看来,各种智能同等重要——这个观点,他从始至终坚持,不给智能排座次,也很值得AI的创造者们认真想想。
空间智能,是一种可在人脑中形成外部空间世界具象模式,且能够对这一模式加以运用、展开操作的智能形态。特别是到了2025年,以李飞飞为代表的学者和AI创新者,把空间智能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如何理解、生成、推理三维世界,在三维世界中行动,是人工智能的基本问题——“在我看来,没有空间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就不完整;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涉及到创造性的世界模型,它超越了平面像素、超越了语言,是真正捕捉三维世界的结构和空间智能的世界模型。”文生视频从2024年春节左右开始绽放的巨大可能性,『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游戏开发者、影视创作者,再到『机器人』️,广阔天地因为缺少世界模型而引发的痛,让对空间智能的想象力拉满。我自己查了一下,从1983年到2023年,空间智能真是少有人问津,四十年后却异军突起,真的是“好饭不怕晚”——这当然佐证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拥有着极富前瞻性的实践价值。
音乐智能是加德纳认定的第四种智能。这里我只想加一个脚注,训练AI的音乐智能所需要的数据,只有静态的、低位模态的数据是不够的,活音乐和现场感、即兴性,都是音乐智能的“语料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不同演奏者、歌者的呈现与再创作,这些活数据,都值得拿去喂养训练AI;并且,除了已经被归类为人类音乐的数据之外,也很需要荡开在“音乐之外”的天籁与自然等非音乐数据的浸润,这种数据认知上的开放性,更能让AI音乐的创造力得以超越。命题写歌、文生乐曲等AI技术应用当然也是音乐智能的体现,但这种音乐匠艺该只是音乐智能的较低层次体现,与此类似的,在语言智能领域,还有命AI去作诗填词写对联,只能算是些个“AI小技”。
身体—动觉智能要比具身智能如机器手、『机器人』️想要达到的目的更丰富,不只是运用双手灵巧地制作或操作物体,还要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不只是『机器人』️在台上“按程序”“跑龙套”跳舞那回事。有专家认为拧开瓶盖、给人梳头发挠痒痒要比跑个全马更能比拼身体—动觉智能的水平——怪不得人们总拿“能手”、“高手”、“多面手”来表达赞誉;机器学习的加速发展提升着机器的身体—动觉智能,千万别瞧不上现在的踉跄笨拙洋相百出,这会是未来十年中发展空间最可感知的智能维度之一,也会让“在AI时代水管工比知识白领更有价值”的说法径自消褪。
霍华德·加德纳(左)和杨斌(右)在哈佛大学合影
最开始定义的七种智能还包括与人的认知有关的两种——人际认知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理解他人、影响他人,以及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头还有一个插曲。1995年,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感智能》( 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后来被商业媒体热炒,故意以EQ(情商)这个有些偏颇的概念来对抗IQ(智商)——情感智能并无除以生理年龄的计算公式,也就无所谓“商”可言——结果大火。戈尔曼只比加德纳小3岁,也在哈佛心理系博士毕业,但并没有如加德纳一样进入学术界,而是成为了一名科学记者和作家。戈尔曼综合了加德纳和彼得·萨洛维(Peter Salovey,当了耶鲁校长后改叫“苏必德”)各自的研究之后提出的“情感智能”以及后来的“社交商”等,由此大家对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加重视,情商概念走入日常生活,商业化也很成功,加德纳总体上是高兴的,尽管心里还是觉得戈尔曼的书和系列产品并不如自己提出的人际与自我认知智能那么严谨。EQ多容易传播啊,就两个字母,铿锵上口,还就敢说出EQ重于其它的断言;相比之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没个方便传播的缩写,也不肯在七八种当中拔出一个来鹤立“智”群,不怪“酒香也怕巷子深”。理论传播常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大众趋之若鹜的,行家觉得徒增喧哗;专业上都被认可的,却可能怎么也进不了公众视野。
不管是沉静地,或是响亮地,霍华德·加德纳就是这样持续启发了并还在启发着许多人,为他们的创新事业注入他始料未及的各种灵感。这见证着真正的思想家的魅力和真正伟大的思想的威力。早就把思想家的名头放一旁的加德纳,作为思想者,思想就是他的生命本质和生活日常,思想力是一刻也不停步的。面对于他而言并非突如其来的AI,已经80多岁的加德纳是一种学习求索、积极拥抱的态度,并敢于也乐意与时俱进地对自己过去的一些判断和总结进行批判性再思考。我前一阵儿在哈佛开会时见到他,屋子里的都很著名的教授们年龄上比他都年轻,但加德纳的思想表达却显得最为时新,对人工智能之于教育的全方位巨大影响也显得最积极。
加德纳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改变,那种根本性的程度可能要比世界在过去一千多年里所经历的任何一次变革都剧烈——他试着跟印刷术的出现做了类比,后来觉得相形之下AI要显著不止一两个数量级。加德纳重提自己2005年写过的一本书《面向未来的五种心智》,当时针对21世纪,特别提出了教育应致力于培养的五种心智:学科心智(Disciplined,或者可以叫作经过某种专门训练的心智);综合心智(Synthesizing,以合理的方式将各种思想统合在一起);创造心智(Creating,突破常规思维)——这三种,与认知强相关;另外两种:尊重心智(Respectful)和伦理心智(Ethical),则是用来帮助个体与他人相处并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的。
霍华德·加德纳对自己、也是对“人”不留余地地坦承:人工智能可能很快就会相当程度地取代这五种心智中的三种。“我认为心智的大多数认知方面——学科心智、综合心智和创造心智——都将由『大语言模型』更有效地完成,以至于我们人类是否还要做这些事将变得不是那么要紧。”应该说,他把创造心智放到人要被打败的智能里头,有些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同时,加德纳毫不含糊地地坚定认为尊重心智和伦理心智这两个方面不能也不应该交给哪怕是最能言善辩、最多才多艺、最智能的AI,这一点,有心人也许可以从他60年前受到的某种启蒙与铭刻找到一些线索。
有趣的是,心智是中文译者对于mind一词的妙译。借这个词透视一下,加德纳对五种心智的这个二分,其实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前三种,更多是“智”;后二种,却可谓“心”。AI似乎把心智进行了某种分离,凸显出自己有智无心,有别于人的本质。只是个趣谈,说不上什么科学分类,只是鼓励思路更多飞扬罢了。
对学校教育,AI将重新定义,全面而系统——不只是“如何”,还要问“为何”,更关乎“是何”。加德纳几十年来一直都认为教育应该更个性化、多元化,这种呼吁,帮助到艺术教育、特殊教育,但对于教育的主体,影响力始终革故鼎新;AI的到来,让“个性”与“多元”这两个教育方向不仅有了可行的路径,更驱动着变革的必须。加德纳说,“让班上每个人都做同样的事情,用同样的方式接受评估,这种模式即将变得完全过时。”接下来,每个孩子可能都需要接受几年的打基础的3R教育——Reading,’Riting, ’Rithmetic,就是读写算),加上一些正确使用AI的本领——这才不会变成新文盲;之后呢,教师将更多地扮演教练的角色,让学生主动去接触能挑战他们思维、展示各种想法的活动,并引导他们走向令他们兴奋的发展路径(职业或各种志业)。加德纳明确地表示:“我认为像我们过去那样连续上学10年或15年是没有意义的。”这么说并不夸张,在很快的未来(near future),教育都将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并且在我看来,还要加一个终身化——这个终身化,完全不同于现在更多强调正规学校教育之后的终身学习的概念;我想强调的是,未来,教育与工作之间,一定不再是前后分段的,而是融为一体、自如切换的。工作(job/work)这个概念,可能会被某种新的表述如“创造”/“贡献”所替代。
人,未来还要不要再去深入学习某种具体的学科?加德纳直率地认为这应该是自主决定的,而且目的也不是为了某种职业而做准备的强制要求。他浪漫地建议说,选择绘画、拼字游戏、踢球还是百米短跑,都应是孩子自己的自主决定,当然最初可能有家庭的引导,但最终是由个体进行选择。这在我看来,就是说,虽然有那么多AI已经能超越具体的人在这些具体领域的能力,但这并不应该也不会成为人们不去学习它们的理由,毕竟学习可不是为了战胜AI或者刻意形成跟AI的比较优势。在传统意义上为胜任工作而赋能(enable)与为人生丰富而享受(enjoy)之间,学习兼得之,或许更偏向于后者。
加德纳认为自己是个综合思维方式的超级爱好者并有这方面的天赋特长。当判断学科心智、综合心智和创造心智的很多方面上AI会有超越人类的系统性卓越表现时,他也明确指出,元认知、批判性质询等能力会变得更加重要。AI时代之前,我们重视传统苏格拉底教学法,AI来到后,我们将要进入到苏格拉底教学法2.0,从学生被不断诘问寻求真理,变为提升他们提出问题并展开追问的能力——哪些可以采信?哪些存在谬误?哪些暗藏偏见?以审视的眼光评估各类初始与后续回答的质量,因为这些答案可能具有误导性、片面化甚至背道而驰。
这个世纪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在第二个四分之一世纪中,我们所熟悉的工业社会后的这种学校样式是否还存在,值得打一个大问号。是的,肯定会发生的是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将又一次验证加德纳的先知先觉,他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教师作为多元智能的开发者的角色会越来越超越其作为学科类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他所提出的那些多元丰富的智能发展,需要学校引入更多非学科导向的导师、顾问和教练,以及超越教室和课堂的应用场景。我的问题则是,这样变化后的“学校”,是否还适合或应当用学校(school)这个词来定义?历史上不同的教育学家,也包括加德纳在内,都肯定过在一定的成长时期让年轻人聚在一起的价值,而传统的学校并不天然是这种聚集的最佳设计——那些个教室、作业和学制,以及成绩单和学位,2050年可能都会淡化消散褪去。培养适应AI时代的“元学习者”,是否还需要有一类叫作“教师”(teacher)的角色参与其过程?是否需要一个博览会的设计者和一场冒险游戏的引导者的角色?在旅途中,需要设计和提供给成长怎么样的拉伸(stretch)和熔炉(crucible),可能是一种也许还被叫作教师的角色之价值所在。
作为具体的人而言,霍华德·加德纳的语言智能称得上超群——他自己也这么觉得,30多本著作接续出版的影响力足可以证明。有一个展示他在驾驭语言上得其妙处的例子是,他巧妙地用了三个-est后缀的四字母英文单词来描述多元智能是怎样克服了社会上的三种偏见:West,Best、Test。West说的是西方中心偏见,宣扬西方主导的而忽视其他;Best相信问题的答案只有最佳的那一种;Test专注于能被衡量和测试的那些维度而无意顾其他。West让现代社会一味推崇逻辑思维、理性,那固然重要,却并不是唯一的;Best把精英主义的路径视作唯一正确道路,并助长其傲慢与偏见;Test因为无法很好地去度量那些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很重要很本质的质素,不但忽略它们并以某种方式将这种忽视体制化、正当化。这三种“-est偏见”还有着社会建构上的自我强化,使得某些智能独擅其长、压制其他,愈演愈烈并让智能多元化的目标落空。
加德纳提出的这三个“-est偏见”批判力强,思想深邃,耐人寻味,其启发性不止于智能与评价这一端,这里且按下不表。说说我的一个残念——我很想发挥自己的语言智能,在英文中再找出能表达我进一步看法的第四个-est来,一试再试,甚至借助了AI,也没有成功。谈不上多沮丧,但我还是要把我努力想表达的观点本意说出来,避免游戏过度,以词害意。且让我借助这个词——Exist(存在)来说明第四种偏见——现存的就合理;《大学的窘境与革新》中所发现的“因为世界上这么多大公司名学府都这么做着,这么多年都做到了现在不会没有理由的,所以该继续做下去”,就是这样一种偏见。其实,很多现存的事物和做法,可能由其历史上某些个的阴差阳错所促成,真不该神化、合理化它们,而应该对现存、对熟知、对流行来祛魅。就教育和评价而言,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作业考试、学习与工作的切割断裂,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样子,很多我们熟悉的行得通的现状,也只比一个人的寿命长一点点而已,真的是要当变则变。
距今整整60年前的1965年夏天,临近大学毕业的霍华德·加德纳听说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要开一门“人的研究”的课程(Man:A Course of Study),要针对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10岁左右)进行某种教育干预——放到现在这样的研究不一定能通得过伦理委员会;处在人生十字路口有些恍惚但创造心智强大的加德纳就跑去见了布鲁纳教授,一拍即合,当场就决定加入进了那个略显得有些神秘的研究小组。
耄耋之年后,他回忆起那个研究小组时说到,这真是“走入一趟命中注定的旅程”,在一个毫无等级观念非常开放无拘无束的研究氛围中,在那许多个哈佛广场布鲁纳家里各路神仙自由的交流中,加德纳的生活目标和职业抱负悄然形成。他申请了发展心理学的博士,也爱上了布鲁纳小组里的另一名成员并结为伴侣。但更让他至今都难忘的,是那门一起开发的课程中的三个指导性问题,以至于他这一辈子时不时就会在眼前浮现:
-什么使人成为人?
-人怎么会有那样的行为?
-怎样才能让人更像人?
时光倍速至一个甲子之后的今天,人,多了个似乎许多事儿上都比自身更要厉害的伴儿——AI,可这三个问题仍然无法交给这位伴儿去办。人的复杂,微妙之处就体现在加德纳们给智能赋予的复数之中——它并不能由单数智能如AI加和而产生。人最根本的问题,终究要靠人自己。
一个心与智合成演化的未来,一个爱与AI的复数时代,“对我而言,是另一天”。
杨斌
清华经管学院管理学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商业伦理、非市场策略、高等教育创新等。
杨斌于1987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管理学博士学位。开发并主讲清华大学精品课“领导与团队”“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讲授“管理思维”“思维、决断与领导力”“文化、伦理与领导”“危机管理”“管理学概论”等MBA/EMBA课程,多次获颁教学奖励。作为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2023),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14,2018),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杨斌教授现任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内容来源:iWeekly
编辑:符怡
审核:郑黎光
责编:卫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