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浪潮席卷而来,移动支付早已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放眼国内,『智能手机』轻点几下,微信、『支付宝』便能轻松完成支付,快捷便利早已取代携带现金的习惯。相较之下,纸币易丢失、藏污纳垢等缺点,更让移动支付优势尽显。
然而近来,一股“现金支付”风潮却在大学校园悄然兴起。对此,相关机构展开了一系列调查,不少00后大学生们坦露了背后缘由:
首先,捉襟见肘的生活费是主因。多数家长每月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转账生活费,然而,对于尚未有经济来源、消费欲望却不低的大学生而言,生活费往往入不敷出。家境一般的学生更是需要精打细算。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反而容易导致冲动消费,难以节制。反之,将生活费兑换成现金,能更直观地掌控开销,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其次,移动支付潜藏着债务风险。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常因过度消费而迅速耗尽生活费。为解燃眉之急,他们可能选择借贷,最终债务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不得不向父母求助。经历过债务危机的大学生们,更倾向于使用现金,每日消费情况一目了然,以便随时调整开支,避免重蹈覆辙。
再次,防患于未然的考虑。尽管手机支付便捷,但不少大学生认为,随身携带少量现金仍有必要。手机没电、损坏、欠费停机,或遇到网络信号不佳等突发状况时,现金便能发挥应急作用。不少学生反映,出门在外,手机电量耗尽的情况时有发生,若身无分文,连吃饭和乘坐交通工具都成问题。此时,现金便能解燃眉之急。
最后,隐私保护意识的觉醒。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对个人隐私尤为重视,因此更倾向于使用现金支付。在他们看来,使用移动支付工具,消费记录将被平台实时监控,个人隐私无处遁形,如同透明人一般。而现金支付则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个人隐私。不可否认,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是以牺牲部分个人隐私为代价的,这也是西方国家居民较少使用移动支付工具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