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假期前几天,我看了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钟铮在广州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峰会的分享。
钟铮介绍:美的早年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系统,效果不好,2015年起借鉴丹纳赫DBS模式,沉淀出了美的MBS精益管理体系,以精益管理为基础、人才为保障、『数字化』为引擎,结合工业『互联网』经验,推动价值链从自动化向自主化升级。
目前,MBS已覆盖美的国内全部工厂,2023年加速向海外复制,以家用空调泰国工厂为例,通过引入丹纳赫价值流“一个流”布局,搭配库卡『机器人』️、AI智能体等设备,产能从2022年的200万台增至600万台,年生产效率提升超30%,同时,MBS不仅服务美的自身,还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转型支持,实现产业链共益。
精益生产TPS大家听得多了,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很多企业都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TPS,美的在二十多年前上市,有着财大气粗的资本杠杆,同时又学习丰田精益生产TPS模式,看上去成为世界家电龙头,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美的在学习过程中踩了不少坑,那什么是丹纳赫DBS模式,美的商业系统MBS又是什么?
02
DBS模式也就是丹纳赫业务系统(Danaher Business System),来自美国丹纳赫集团管理理念的演进。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丹纳赫集团借鉴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管理理念,基于持续改善的原则发展出了初步的管理方式,最初主要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消除浪费。
2001年,随着丹纳赫业务的变化,DBS在精益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工具和商业工具,形成了以“改善+增长”双轮驱动的管理体系。
它的核心不仅在于精益工具的应用,更建立了3D框架(梦想Dream,发展Develop,交付Deliver),通过标准化流程、人才育成机制与并购整合能力,实现持续的价值创造。
而美的商业系统MBS,跟丹纳赫学习改善丰田精益生产的方式如出一辙。
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在走访丹纳赫集团后深受启发,认为美的不仅要引入新的工具方法,更要在企业文化与思维方式上变革,按照企业的基因去沉淀出自己的商业系统。
所以,美的在学习DBS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制造基因重构本土化的管理体系,更强调从战略解码到执行落地的闭环,涵盖运营、供应链、研发与组织能力建设。
那么,为什么美的二十多年前学习丰田精益生产TPS没有效果?
美的又是怎么学习丹纳赫的DBS模式呢?
03
在2004年,美的学习了当时非常著名的丰田精益生产,这几乎被公认是制造业生产管理的标杆。
然后,美的就踩坑了,当时美的照搬丰田TPS的看板、安灯系统,结果员工害怕停线被罚,不敢碰安灯按钮,生产线越改越乱,直到2016年基于丹纳赫DBS打造出自己的MBS系统,才真正摸到精益管理的门道。
这中间的跨越,不是多学了几个新工具,而是抓住了工具背后的“软支撑”,我从四个角度,分析学习新模式的“软支撑”。
第一个软支撑是文化。
TPS的核心是“尊重人、持续改”,但当时美的是“结果不达标,就扣分罚钱”的硬管理风格,日式集体主义文化里的“主动暴露问题”,到了美的这里就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同时,美的早期推TPS时,没看到中国供应链比日本分散,员工对惩罚更敏感的问题,硬要搞零库存,结果供应链就断了。
后来学习DBS时,美的没有生搬硬套美式的效率文化,而是做了本土化改造。
他们把DBS的“客户导向”改成更贴近国内市场的“用户直达”,把“改善周”和中国员工熟悉的“集体攻坚”结合起来;连会议制度都改了,DBS是三级会议,美的改成“总经理到员工”的五级会,让层级分明的管理体系能接住改善需求。
美的甚至连产线改造都妥协了,放弃TPS里不适合大产量的U型线,换成“模块化产线+智能物流”,既保效率又不丢规模。
第二个软支撑是人才。
早期,美的找了外部咨询公司推行TPS,顾问一走,之前的改善成果就打了水漂,这就是典型的“输血式依赖”。
后来做MBS,美的索性自己建了一套人才体系,学DBS的黑带认证,前后培养了1万名精益人才,300多个黑带直接扎在工厂里,让自己的团队成为改善核心。
同时,培训也不搞课堂说教,而是用5天突破法,让员工直接上手改产线,改完一条线,精益思维就刻进直觉里了。
更关键的是把利益绑住,精益做得好,晋升、奖金都优先,解决了之前员工“不愿干、没动力”的问题。
第三个软支撑就是管理基础的“慢功夫”。TPS要求是先把5S、标准化作业做扎实,在2004年的美的,5S还停留在打扫卫生上,连基本的作业流程都没统一,看板系统推下去就是一个空架子。
后来推行MBS,美的沉下心补了两年基础:
先把全工厂的5S标准化、作业SOP定死,再慢慢导入价值流分析;先从“优化库存周转”这种见效快的项目入手,让大家看到好处,再往研发、营销这些难啃的环节延伸,还搭了“632”数字基座,用数据说话,避免早期靠经验拍脑袋改的毛病。
第四个软支撑,就是领导者的躬身入局。丹纳赫的DBS非常强调高管亲力亲为,这点美的学透了。
方洪波去丹纳赫调研回来,直接要求高管每月必须脱产一周下产线,不是去视察,是真动手打螺钉、修模具,问题得自己找。
同时,美的把MBS成效算进高管考核,权重超30%,想升职?先拿出精益项目的成绩。
美的还专门成立集团级的MBS能力中心,统筹9个事业部的资源,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各个工厂各自为战。
我对丹纳赫和美的MBS做了个对比总结,大家看文稿中的图。
04
在我30多年投资历程中,见到太多的理所当然投资决策,但是后来却一地鸡毛。
多年前我就曾面对这个问题,所以,后来我去总结真正理解一个标杆企业,就是回到“还原叙事”的逻辑中去,回到当年,看清它到底发生了什么。
因为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把“解释逻辑”混淆为“发生逻辑”。
什么是“解释逻辑”呢?
就是做“横截面研究”,就是要站在事件发生某个年份上,给这家公司横着切了一刀,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就像现在2025年华为、腾讯、美的这么牛,我们去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往往聚焦于当下的战略、技术或组织能力,但这只是结果的解释,而非过程的发生。
真正的发生逻辑,是回到企业成长的时间轴中,看它如何一步步跨越危机、取舍机会、积累能力。
唯有如此,才能看清企业在关键节点上的真实抉择,是被动应对还是主动布局?资源如何倾斜?文化怎样塑造?
这些动态演进的过程,才是支撑长期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若只停留在静态归因,就容易将偶然当必然,忽视了成功背后的时间积累与试错成本。
就像美的在推进MBS体系的时候,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十余年持续迭代,从单一工厂试点到全球复制,其间经历过文化冲突、人才断层与系统整合的阵痛。
真正决定落地成效的,往往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企业在关键时刻对“精益基因”的坚持,比如在海外扩张中仍坚持培养本地黑带,将标准化与本土化深度融合。
这种能力无法通过横截面分析捕捉,只有沿着时间轴观察其组织惯性的形成过程,才能理解为何同样是学习精益生产,多数企业仅得其形,未得其神,而美的却逐步构建起自我进化的管理生态。
这就是我们很多朋友在学习研究碰到的“事后诸葛亮”的困境,只有深刻理解“解释逻辑”vs“发生逻辑”才能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将标杆企业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决策能力。
我们研究美的,不是复制它的工具,而是理解它在二十多年间如何应对增长与危机、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主义。
最后,我对丰田TPS、丹纳赫DBS以及如何应用到投资中做了个梳理,请看文稿中的图。
说到底,不管学管理还是做投资,从来不是“抄作业”那么简单。
真正的本事,是看透别人模式里的“底层逻辑”,再结合自己的背景和文化,长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真正的管理升级,在于将外部经验内化为组织能力,实现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跃迁。
这才是美的从踩坑到破局的精髓。
明天继续和大家分享,美的除了学习丹纳赫,导入丰田TPS,也学习了投资并购的扩张模式。
我们也看到腾讯也是用投资并购发展模式,那为什么腾讯、美的通过投资并购就成败,而万达宝能恒大为什么失败?只是因为是房地产行业的原因?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