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17瑟瑟发抖
封面 I 雷军微博
作者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谁也没料到,这场持续半个月的小米 17 争议,最终会被央视的一则报道 “一锤定音”。
10 月初,今日霍州在报道线下消费市场时提到,国庆期间多家手机门店人气爆棚,部分旗舰机型一机难求,其中小米 17 系列凭借 “妙享背屏” 和影像能力成为消费者新宠,开售仅 5 天销量就突破 100 万台。
这个数字一出来,整个手机圈都安静了,不是惊讶于100 万这个量级,而是惊讶于 “5 天” 这个速度。
要知道,小米此前的爆款机型里,14 系列用了 7 天才迈过百万门槛,15 系列更是花了 9 天,17 系列直接把纪录压缩了近一半;更关键的是,同期上市的 iPhone 17 首周激活量约 103 万台,小米 17 的激活量已经追到苹果的七成,还有不少订单在流通中。
这是国产旗舰第一次,在首销速度上真正和苹果站在了同一梯队。而就在半个月前,市场还在唱衰小米 17:分析师看空、网友质疑不敢亮底牌、标准版被传卖不动。
雷军这次,是真的把市场吓了一跳。
几天前小米 17 系列正式开售,官方很快宣布 “5 分钟刷新 2025 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首销全天销量、销售额纪录”,但没提具体数字。雷军后续只在微博强调 “小米 17 Pro Max 销量占比过半”,剩下的全是模糊表述。
这种藏着掖着,直接点燃了质疑的火苗。网友调侃 “不敢亮底牌就是数据不好看”,行业里也开始传首销热度虚高”,毕竟当时苹果刚宣布 iPhone 17 降价,不少人觉得 “小米定价 4499 元起,硬刚苹果没优势”。
真正的冷水,来自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这位常年跟踪消费电子的分析师,在小米 17 首销后没几天就抛出了看空报告:他预测小米 17 系列总出货量将从原定的 1000 万台下调 20%,更犀利的是,他认为标准版需求远低于预期,占比可能只有 15%-20% 。
报告一出,舆论直接分成两派。一边是唱衰党:“苹果都降价了,小米还敢定这个价,标准版卖不动很正常”;另一边是挺米党:“首销门店都挤爆了,Pro 版根本抢不到,数据肯定不差”。
就连市场一线的情况,也透着股冰火两重天的诡异。有媒体去上海多家小米之家探访,店员说 “Pro 和 Pro Max 首批到货就卖光,试机的人太多,手机都试到发烫”;但到了电商平台,画风又变了,Pro Max 的发货排期已经排到 10 月下旬,标准版却库存充裕,下单次日就能送达。
这种高端机型缺货、标准版积压的结构性失衡,被不少人解读成 “小米史上最强标准版,其实卖不动了”。甚至有供应链消息称 “小米可能要削减标准版订单”,一时间,小米 17 的处境变得有些尴尬。
面对质疑,小米集团合伙人王化在微博明确说 “目前没有任何削减订单的计划”;卢伟冰则更坦诚,直接在『社交平台』承认被骂惨了,听劝。
直到央视公布 “5 天破 100 万” 的销量,所有争议才彻底平息。毕竟央视对消费数据向来谨慎,能被它点名认证,意味着小米 17 的热度和真实度都经得住推敲。
但问题来了:在苹果降价、分析师看空的背景下,小米 17 凭什么能卖这么快?
答案其实藏在产品力里。如果摸过小米 17 的真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肯定是那块 “妙享背屏”。
有意思的是,网友还玩出了新花样,有人把背屏改成动漫角色的动态壁纸,打造出个性化痛机,在小红书、微博上掀起了一波 “晒背屏” 热潮。
就连都点赞这种创新,说它 蕴藏着消费潜能、发展动能;科技博主则评价更直接:“小米用一块背屏,给沉寂了好几年的直板机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
除了背屏,续航也是小米 17 的 “杀手锏”。现在的旗舰机大多追求轻薄,电池容量普遍在 5000mAh 左右,但小米 17 标准版在 6.3 英寸的小机身里,硬是塞进了 7000mAh 电池。
性能和影像也没拉胯。小米 17 系列搭载的是全球首发的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用的是第三代 3nm 制程工艺,能效比和处理速度都比上一代提升不少;Pro 系列被网友称为 “逆光之王”。
雷军在微博晒过一组小米 17 拍的逆光照片,太阳直射下,人物面部依然清晰,背景也没有过曝,这种影像实力,直接戳中了喜欢拍照的用户痛点。
当然,小米 17 的爆发,不只是手机本身的功劳,还有汽车业务的 “助攻”。
今年小米 SU7 Ultra 在纽北赛道超越保时捷,成了最速量产电动车;YU7 上市 18 小时锁单 24 万台,直接重新定义了运动型 SUV。
汽车业务的热销,让更多人看到了小米在高端领域的能力,这种 “人车家全生态” 的协同效应,反过来也提升了手机的品牌调性,不少用户因为买了小米汽车,进而选择小米手机,形成了 “一买就买一套” 的消费闭环。
说白了,5 天 100 万台不是运气,而是小米在产品力、价格、生态上的 “三重胜利”。它不是靠某一个单点优势,而是靠整个体系的力量,把用户的需求都接住了。
如果把小米 17 的爆发看作一个节点,会发现它不只是一款手机的成功,更是小米过去五年高端化战略的成果验收。
雷军在今年的年度演讲里,曾坦言五年前的小米内外交困:网上到处是 “小米是组装厂,没技术,走不远” 的质疑,内部团队也陷入迷茫,不知道该躺平还是继续拼。
那段时间,小米做了一场持续半年的复盘,最终定了个 “勒紧裤腰带供两个孩子上大学” 的战略:一边造车,一边造『芯片』。
直到 2025 年,小米玄戒 O1 『芯片』发布,成为大陆首款 3nm 制程的旗舰『芯片』,彻底打破了 “小米没核心技术” 的质疑。
在汽车领域,小米也交出了漂亮的答卷:SU7 Ultra 成了纽北最速量产电动车,YU7 上市即爆款,让外界看到了小米不只是会造手机,还能造好高端汽车。
雷军说 “我们不再跟着别人走,而是走一条没人敢走的路”,这句话放在手机业务上同样适用。从小米 10 试水高端,到 14、15 系列积累口碑,再到 17 系列完成蜕变,小米用五年时间,把高端化的 “地基” 打牢了。
当然,争议依然存在。比如小米手机从 16 系列直接跳到 17 系列,和苹果 17 “撞名”,有人觉得这是勇气,是标杆意识,也有人觉得是故意拉高代际感,蹭苹果热度,没底气。
但仔细想想,这些争议本身,就是市场对小米高端化的一种认可,以前没人会把小米和苹果放在一起比较,现在大家会讨论 “小米 17 能不能超越苹果 17”,这种问题的转变,已经说明了很多。
无论如何,小米 17 的 5 天 100 万,都给国产手机行业提了一口气。以前大家提到高端旗舰,首先想到的是苹果、三星;现在小米用实际成绩证明,国产旗舰也能在高端市场和苹果正面竞争,也能靠自己的创新赢得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