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挺矛盾的现象:新闻里说中国工厂里的『机器人』️越来越多,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也确实在下降,但身边好像并没有出现想象中那样大规模的下岗失业潮。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些被机器替代的工人们,难道都“消失”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悄悄地完成了一次职业“大迁徙”。这一切,大概要从十年前说起。当时很多工厂老板引入『机器人』️的首要原因,并不是为了追求高大上的技术,而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根本招不到人。一条需要50人的产线,常常只有20人在硬撑。这种“用工荒”逼着企业不得不转向机器,用自动化来弥补人力的短缺。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制造业用工人数从2008年的2亿顶峰,降至如今的1~1.2亿左右。这意味着过去十多年就有七八千万劳动力离开了制造业。
那这些被机器“替”下来的工人,到底去哪了?说出来你应该也感受到了,那就是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小哥,这些新兴服务行业就像海绵🧽一样,吸走了不少制造业的劳动力。服务业这么一扩,就成了缓冲垫,没让工人没活干。
而且现在产业布局也变了,山东、湖南、安徽这些内陆地区的工业起来了,不少工人不用再往沿海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尤其是中老年工人和留守妇女,这下方便多了。
还有一部分工人没离开工厂,只是换了角色。以前是围着生产线重复干活,现在成了机器的“看护员”“管理员”,管着机器正常运转。
但管理机器会产生海量的数据,怎么处理这些数据又成了新难题。这时,就出现了像云表平台这样的无代码平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写代码,让那些熟悉生产流程但不会编程的老师傅或技术员,通过画表格的方式,就能自己搭建出一套贴合车间需要的生产管理系统。
这样一来,一个优秀的操作工,就可能转型为“生产数据专员”或“设备效能分析师”,完成了从动手到动脑的技能升级。
再说说为啥中国能躲开“产业转移魔咒”?关键有两点:
一是我们家底厚。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引力场”。很多产业环节复杂, 深深扎根在中国的供应链网络里,想搬也搬不走。
二是人灵活。我们的劳动力市场本身弹性很大,工人们对于换工作、换城市通常适应力很强,这无形中为技术冲击提供了一个“减震器”。
那么,下一步会怎样?制造业车间里的“机器换人”已经差不多告一段落。下一个十年的风暴眼,将转向服务业和我们身边各行各业的『数字化』。
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工厂的产线,连公司的行政管理、客户关系、数据分析等等岗位,都将迎来智能化的改造。而云表平台这类工具的价值在这里更加凸显,它让任何一个业务人员,都能自己动手,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搭建出报销系统、项目看板或客户档案库,而不用苦苦等待IT部门排期或者花大价钱买不适配的软件。
目前像中铁、许继电气、宝莱特、中国电科、泰坦能源等大企业已先一步用起来了。
小结其实说到底,技术变革不是简单地替代人,而是重塑岗位和工作方式。中国的聪明之处在于,用自动化腾出的人力去助力服务业和创造性工作,靠完整产业链稳住产业根基,还靠无代码平台这种普惠工具,让个人和企业都能主动适应变革。
所以面对未来,我们不用怕,只要用好工具,提前规划,就能在变革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此,您怎么看?非常欢迎您在评论区补充观点或者干货。
文|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