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国产业版图中,郑州有着特色鲜明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位置。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趋势,郑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强链壮群”中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新”在哪儿?金秋时节,一个个高光时刻标注发展之势与产业之进。
展现新形象。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河南展馆人气火爆,宇通智能巴士、超聚变AI『服务器』、汉威科技人机交互手套🧤、蜜雪冰城等“郑州元素”引人关注、格外“圈粉”。
亮出硬实力。2025金刚石产业大会上,《中国超硬材料产业集聚区发展竞争指数(2025)》发布,郑州以产业集群优势位居全国榜首,超硬材料在这里拥有更多“超能力”。
抢占制高点。中部首座“『机器人』️学校”——中原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近日在中原科技城启用,郑州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具备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能力的城市,抢抓机遇竞逐人形『机器人』️产业新赛道。
把时间轴拉长,一幅更为恢宏的产业图景铺展开来。“十四五”以来,郑州市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发展壮大“7+20”重点产业链群,加快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8.1%,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9万亿元,越来越多“郑州制造”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产业向新,发展提质。围绕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郑州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跑出“先进制造强市”“数智强市”建设加速度,挺起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改造与升级——
传统产业并不传统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聚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郑州让传统产业的“老桩”不断“发新芽”“开新花”“生强枝”。
装备制造领域,郑州的“一大一高”颇有名气。大有多大?盾构机动辄几层楼高、几千吨重。高有多高?液压支架10米采高撑起“世界第一高”。
郑州制造频创新纪录。9月26日,继中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的“双胞胎”盾构机陆续运往澳大利亚悉尼之后,世界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启明号”(中铁1399号)在中铁装备盾构总装车间成功下线。
“这些年,盾构机搭载上了先进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可实现‘有人值守、无人操作’高效掘进,大块头越来越有大智慧,成了百变金刚。”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掘进机研究院院长贺飞坦言。
从装备中国到装备世界,中铁盾构凭实力打入高端市场,盾构机累计出厂超1700台,产销量连续八年世界第一,各类型隧道掘进机产品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州市南三环上,与中铁装备相去不远,造型如液压支架的建筑极具辨识度,寓意企业步步登高。
脱胎于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成长为全球煤机行业的隐形冠军、首座灯塔工厂,郑煤机不久前更名揭牌为“中创智领”,取意“中国创造、智能引领”,名字的更迭,折射转型深意。
走进中创智领『智慧园区』和恒达智控智能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犹如置身“『机器人』️的世界”,高度数智化的工业生产过程令人叹为观止。“智改数转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个必选项。”中创智领集团副总裁王永强深有感触。
向新、向智、向强,传统产业在郑州并不传统。
轻重之间,铝蝶变。全球每10个罐体材料就有1个来自巩义;国内每3个易拉罐瓶盖就有1个来自巩义。豫联集团、明泰铝业、万达铝业、艾锐海等企业深耕铝精深加工,形成了从电解铝、铝加工、铝终端制品到铝再生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助推郑州书写千亿级产业“铝”文章。
舌尖之上,食有味。三全、思念、白象、巴奴、千味央厨、好想你等企业不断开发新品“爆款”,掀起消费热潮;从郑州街角小店到全球现制茶饮第一股,蜜雪冰城刮起“甜蜜风暴”,把小产品做成了大产业。目前,郑州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规模达1300亿元。
经纬之间,衣有品。“纺机一转、全国穿暖”,一条棉纺路印证着郑州轻纺工业的辉煌。如今,云顶服饰、娅丽达、领袖服饰等一批知名服装企业,推动产业向研发、设计创意、直播经济和品牌化发展,持续叫响“中国女裤看郑州”。东有艺秀小镇创意策源,西有服装制造坚实支撑,一丝一缕编织“锦绣郑州”。
做优传统产业“基本盘”、夯实工业经济“压舱石”,一个个“之最”应运而生。郑州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智能网联客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气体传感器、超硬材料、新型耐火材料、铝板带箔、冷链食品、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
培育与壮大——
新兴产业应势勃兴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些年,新兴产业积厚成势,正在重塑郑州之新。
几秒钟、几分钟,能干什么?
分秒之间,见证郑州“一号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分钟能组装300余部苹果手机,随后打上“飞的”运往世界——这是郑州富士康生产的繁忙缩影。
时下,正是iPhone17系列产品量产爬坡期,富士康郑州工厂满负荷生产。深耕中原十五载,苹果携手富士康点亮中国制造“河南名片”,富士康郑州工厂累计生产『智能手机』超12亿部。
3分钟下线1台『服务器』,液冷『服务器』、AI『服务器』稳居中国市场份额第一——这是超聚变在郑州生发的“聚变效应”。
超聚变这只算力“独角兽”自2025年年底落地郑州以来,营收连年高增长,2022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2023年超280亿元,2024年超400亿元,展现出新兴产业强大的生命力,算力赛道升起“中原明珠”。
中原科技城北龙湖湖畔,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 王延辉 摄
一分一秒间数字不停跳动,“传感生态圈”平台上各种要素服务信息实时刷屏——这是郑州智能传感谷的“聚合之力”。
小小传感器,撬动大产业。经过多年发展,郑州智能传感谷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传感器十大园区第四,这里已聚集传感器相关企业3011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产业规模达300亿元;气体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5%、气体检测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5%,均居全国首位,塑造全球传感器产业的“郑州符号”。
电子信息产业是郑州重点打造的“一号产业”,依托富士康、超聚变、华为、紫光、海康威视、汉威科技等企业,“芯屏网端器用”全链条发展,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郑州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郑州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晋级全国20强。
分秒之间,见证“车轮之上的新郑州”滚滚向前。
50秒下线1台整车,3秒生产1只电池电芯——这是郑州比亚迪超级工厂跑出的速度。
作为比亚迪国内九大生产基地之一,比亚迪郑州超级工厂是比亚迪在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整车基地,集整车、核心零部件、电池等全产业链核心环节于一体。自2023年4月投产以来,比亚迪郑州基地已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超100万辆、产值超1700亿元。
与比亚迪一样,上汽也在“重仓”河南,牵动数十个全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布局郑州。自2017年落户以来,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累计生产整车超250万辆、产值超1800亿元,是上汽集团在全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数据基地、出口基地。
“郑州抓住了历史机遇,『新能源』汽车高地正成为其新名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如是评价。
锚定打造『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郑州市加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集聚宇通、上汽、比亚迪等7家整车生产企业以及150多家核心配套企业,汽车年产量突破110万辆、跻身全国前十,朝着『新能源』汽车之城加速奔跑。
向新而行、往高而攀,郑州强化“六新”突破,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聚链成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至近70%,为高质量发展蓄积新动能、厚植新优势。
谋划与布局
——未来产业大有未来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决定未来产业版图和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成功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验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和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郑州正在被打上“人工智能之城”“算力之城”“量子之城”“软件名城”“钻石(超硬材料)之城”等一个个新标签。
——竞逐AI新赛道。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由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与卓益得『机器人』️联合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行者二号”在1500米项目中以11分45秒90夺得小组第一。
『机器人』️新赛道上,郑州与众多企业一起携手奔跑。
优必选来了,卓益得来了,艾利特来了,还有更多『机器人』️企业正在到来。第十五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深圳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透露了投资计划,今年10月份,他将在郑州成立子公司,快速推进年产5000台『机器人』️的生产线落地,同步规划建设人形『机器人』️全球生产制造中心。
更多“AI含量”在催生。郑州引育了昆仑、浪潮、科大讯飞、中科曙光、紫光、新华三、奇安信、360、APUS、中原动力、畅想高科等150余家人工智能产业链重点企业,集聚华为、阿里等大数据关联企业2万余家,规划建设图灵小镇,打造全国知名AIGC产业发展先行区。
——崛起“算力高地”。
通算、超算、智算……数字经济时代,郑州有了新盘算。
近年来,郑州布局建设了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360中原智算中心、河南空港智算中心等一批算力设施,投用算力规模约1.6万P。
随着郑庆哈城市算力网实验场、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嵩山”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中原算力谷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郑州算力规模有望跃居全国城市首位,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更大“胜算”。
——拥抱量子科技。
与郑州东站相去不远,国内首个以“量子谷”为名的平台——中原量子谷,启动建设已满两年。
作为河南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的首个重大项目,中原量子谷一期建设已基本完成。中原量子谷聚焦量子信息、高端『芯片』、光电材料等前沿领域,入驻科研机构12家,搭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及创新平台近20个,引入创新创业团队10余个,集聚高层次科研人员超300人。二期工程步入提速建设期,主要建设产业大厦、工业厂房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实现“实验室连着生产线、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地。
——“振翅”低空经济。
郑州,飞来一条“龙”。5月份,低空经济龙头企业飞龙通航总部注册地迁移工作顺利完成,公司正式落户郑州市上街区。四个月后,全国首架C909医疗机交付飞龙通航,为郑州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力量。目前,郑州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已入驻通航类企业36家,机队规模67架。
低空是蓝天,更是“蓝海”。郑州提出要积极申建国家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力争到2026年,引进培育无人机整机企业5家以上,产业链核心企业20家以上,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300家,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
郑州何以大有未来?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这些年,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中试基地等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呈集聚之势,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也助推着郑州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氢能储能、生命健康等诸多产业领域抢跑。
没有什么比未来更充满期待。布局“未来”,方能赢得未来。
传统产业跃迁、新兴产业聚势、未来产业谋远,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托起一个活力充沛、动能澎湃的新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