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亮正在进行核电站海水循环泵检修工作。受访者供图
海南昌江核电基地的核岛厂房内,主泵机组的轰鸣如同一曲厚重的工业交响。90后首席技师张成亮正一丝不苟地完成核主泵的每一步装配与检修步骤,确保主泵的安全稳定。
从2016年入职到现在,他多次牵头解决机组重要工作,参加海南核电10余次换料大修,多次担任主泵循泵解体检修等重大专项负责人。从初出茅庐、抱着图纸钻研到深夜的新人,到如今海南核电有限公司的首席技师,张成亮的成长轨迹,刻在每一次设备检修中。
从课本插图到核电实战
“第一次接触‘核电’这个词,是在小学课本上看到秦山核电站的插图,那时对核电有了初步的概念。”那时起,核电在张成亮的心中生根发芽。
张成亮真正接触核电,是在大学阶段。在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的宣讲活动中,邓稼先等科学家隐姓埋名投身核事业的故事让他深受触动,“当听到老科学家们在艰苦条件下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时,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大国重器背后的精神力量”。
本科期间他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系统学习了核电机械、核反应堆机械等专业知识。读研期间,他的研究课题也始终围绕核电相关设备展开。这种对核电设备的深度学习,让他在初入核电站时得以更快地融入工作。
真正的淬炼始于2016年。彼时,张成亮刚刚入职海南核电有限公司,作为一名新晋机械工程维修师,他被分配到维修部门,负责主泵检修工作。年底他就遇到了主泵大修任务,挑战是双重的:他不仅要跟着班长钻进主泵舱学习检修主泵,同时还要肩负起整个7人班组的后勤重任,负责所有文件、耗材、物资和工具的调配。“大修的后勤工作就像是在战场战斗一样,准备工作占70%以上。”
为了迅速掌握设备的原理,学会主泵检修技术,他白天在现场忙碌,晚上回宿舍就把设备图纸贴满床头,运行和维修手册背了一遍又一遍,吃饭时都在背参数,同事们称他为“拼命三郎”。
一次实操经历,让他真切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老师傅带他拆解一台与反应堆主泵结构相似的水泵时,他因为温度控制不当,导致轴承卡在轴上,只能硬拉取出轴承,轴和轴承都被划伤。
这次失误让他至今难以忘怀:“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差的是无数次实操积累的细节。”
从技术攻坚到创新突破
2019年,在海南核电站的一次常规岛凝汽器检修中,张成亮发现传统的膨胀节安装方式存在安全隐患,不仅容易导致设备晃动失衡,还可能因受力不均磕坏管道衬胶,加上作业区域正对1.8米宽的海水井,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操作人员坠落的风险。因此,他决心研发出一套更安全、更方便的安装系统。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从其他工程领域寻找可借鉴的解决方案。受火车铁轨和工地塔吊的启发,他带领团队于2025年成功研发出CEX-1800安全型自适应性凝汽器膨胀节安装系统。这套装置就像两条智能轨道,让更换装置沿着轨道滑进滑出,避免了传统吊装方式的风险,并将单台设备检修工期缩短了5天,同时可节省40个人工。
2024年,凭借此前担任主泵负责人积累的扎实经验,张成亮投身“玲龙一号”全球首堆重大工程建设,担任小堆主泵及喷雾泵关键功能组组长。对他而言,这无疑是职业生涯的又一重要挑战。
“玲龙一号”是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的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不仅可以用来核能发电,还可用于区域供热、海水淡化、工业供热等,号称“核能充电宝”。
作为全球首个此类堆型,设备与以往完全不同,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因此,张成亮在设备的设计与制造阶段时,就带着工具进驻厂家监造,从零件加工到部件组装全程参与,以便更好地了解设备细节,从而推断现场安装设备时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使之后的安装与维修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他对零件精度要求苛刻:“核主泵是确保核电站安全可靠运行最关键的动力设备,是核电站的‘心脏’,其稳定运行关系到整个核电运行的安全,每个零件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一点都马虎不得。”这份贯穿全程的精益求精,为“玲龙一号”提供了坚实的设备保障,确保“玲龙一号”核电工程的建设稳步向前推进。
“我从未停下过脚步。我给自己设立目标,要把设备的原理、设计等完全‘啃下来’,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维修。”正是这种对技术的不懈探索和全方位掌握的执着,驱动着他不断突破自我,也引领着他思考如何将这些技术积累与实战经验传承下去,培养更多技术骨干。
从技术骨干到团队领军
“主泵需要持续运转才能产生能量,工匠精神也需要代代传承才能焕发活力。”张成亮深知个人力量有限,工匠精神需要薪火相传。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了“学习四步法”:首先进行理论讲解,其次进行示范操作,随后指导学员实操演练,最终要求学员复述讲解。他希望徒弟未来也能带徒弟,形成可持续的人才接力。
为了传承技能、构建人才培育机制,他领办了省级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积极承办海南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为团队成员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晋升的舞台。同时,工作室的成员还主动承接中国核电和海南核电的“揭榜挂帅”项目,攻关重大科研项目、解决现场难题。
张成亮凭借卓越表现,从首批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培育对象成长为如今的大国工匠,并先后获得了“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海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海南省技术能手”等众多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是压力,更是动力,我要带领团队出人才、出成果,不辜负这些认可。”
如今,张成亮仍在精进的路上,在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攻读博士的他,正通过系统的学术研究深化对核电设备机理的理解,将一线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面向未来,张成亮目标清晰而坚定:将现有的省级工作室打造成更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平台,以吸纳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同时,聚焦“玲龙一号”独特的维修需求,计划建立专门的“小堆维修人才培养基地”,快速培养出一批维修技能人才。
海南的碧海蓝天间,核岛“心脏”在张成亮和他团队的守护下,持续而有力地“跳动”着。“核电是高效、清洁、安全和经济的能源,我很庆幸能成为其中的建设者,我要做其中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宇鑫 记者 梁文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1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