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活用户千万,真心朋友为零?社交产品为啥越用越空虚(月活跃用户计算方法)

月活用户千万,真心朋友为零?社交产品为啥越用越空虚(月活跃用户计算方法)

你有没有觉得,我们活在一个有点奇怪的时代?手机通讯录里存着几百个联系人,微信群消息从来没断过,各种社交软件的红点提醒好像永远都点不完,表面上,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人说话。

可不知怎么,越是热闹,心里某个地方反而越觉得空。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一个人发呆的下午,那种说不清的孤独感会悄悄浮上来。

我们线上忙着点赞、评论,线下却常常连个能说说心里话的人都找不到。这种反差,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了。

1

我们太容易被算法推荐的“可能认识的人”包围,却很少能从中找到一个真正走进我们心里的人。明明可以和远在天边的陌生人视频聊天,却对门对户的邻居一无所知;我们可以在十几个群里同时发言,却发现没有一个人能让你卸下防备,聊聊心底最深处的烦恼。

『社交媒体』的表面繁荣,与真实情感的日益贫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现象背后,藏着社交产品的一些“硬伤”。

社交软件的设计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它们追求的是用户活跃度、使用时长、匹配次数,这些都是冰冷理性的数字。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是最复杂、最感性的存在。我们的生物本能决定了,我们更适合维护小范围的深度关系。

人类学家邓巴提出的“邓巴数字”说,人能维持稳定社交关系的上限大约是150人,而真正亲密的,也就那么几个。

产品为了“成功”,巴不得我们不停地刷屏、不停地匹配“下一个”,但真实的人际关系恰恰需要专注和投入。更有意思的是,平台还特别擅长“管理”我们的孤独感。

比如那些“谁看了你的资料”、“新访客”提醒,它们不断给你一种错觉:外面还有更好的选择,让你沉迷于“寻找”的过程,却很难真正“找到”。

即使我们带着真心去社交,平台的设计也会不知不觉改变我们的行为。当选择太多,我们就变成了挑剔的“采购员”:身高、学历、收入、房产,像过筛子一样筛选别人。

这时候,对方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堆可以量化的标签。

更别提,朋友圈里大家都在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精修的自拍🤳,设计过的文案。当表演成为常态,不表演的人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这种“展示内卷”让每个人都不得不加入这场竞赛,结果就是大家的期待值越来越高,真实性却越来越低。

说到底,『社交平台』是生意。什么样的用户对平台最有价值?从我们用户角度看,当然是找到满意关系后幸福“毕业”的用户。

但从平台商业角度,那些持续活跃、不断付费,却始终没能找到满意关系的“老用户”,才是金主爸爸。

『社交平台』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核心产品是你的时间和眼球。所以,平台的目标和你的目标,其实是背道而驰的。它希望你花更多时间在上面,而你只希望能高效地找到那个对的人。

2

要走出这个怪圈,我们得换个思路:别再只盯着“连接效率”了,我们要把重心放在“关系锻造”上。

我们要明白,社交软件是拓展联系人的利器,但它在培养深度关系上,简直是糟糕透顶。就像认识一个人,和跟一个人成为知己,完全是两码事。

而线下互动,在这个转变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面对面的交流,能让你判断对方是不是真的跟线上一样,那些文字和图片无法传递的眼神、语气、小动作,才是构成真实吸引力的关键。

一起完成一件事,一起体验一场冒险,哪怕是一起出个糗,都比几百条线上聊天记录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小组活动也能有效避免“选择困难症”,因为大家的注意力会从“评估这个人怎么样”转移到“享受活动本身”,这样反而更容易建立起自然的联系。

3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全新的社交模式,它有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线上互动,线上部分不再是无休止的尬聊,而是为了高质量的线下见面做准备。

二是标签,个人资料别只写身高体重爱好,加点动态的、具体的标签,比如“周末想找人一起去爬山”、“对城西新开的书店感兴趣”。这样,线下见面就有天然的由头了。

三是内置一些标准化的见面模板,比如“咖啡局”、“散步局”,让大家发起线下邀请的时候没那么大的心理压力。

四是匹配的时候,把“活动偏好”和“线下见面意愿”的比重调高,让匹配出来的更多是“能见面”的人,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很搭”却永远约不出来的人。

这是新模式的核心,平台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为用户创造安全、舒适的见面环境。

鼓励用户在平台里自发组织小规模、有主题的线下活动,比如4-6人的小聚,既没压力,又能保证互动质量。

跟线下商家合作,比如咖啡馆可以推出“破冰套餐”,手工坊定制社交工作坊。这样既能保证体验质量,也能开辟新的营收。

一定要完善安全体系, 这是底线!实名认证、活动保险、紧急联系人通知等等,特别是对女性♀️用户,安全不是成本,是让大家愿意参与的核心动力。

线下见面不是终点,是深度关系的开始。平台得持续提供一些“助攻”。

如,临时群组,每次活动结束后,自动生成一个临时群,让大家分享照片、延续话题,把线下的热度带回线上。

设置提醒, 谨慎地提供一些关系促进小工具,比如“相识纪念日”提醒,或者根据共同兴趣推荐“下次活动建议”。

当运营重心改变,商业模式也得跟着变。核心收入应该从“阻碍连接的付费墙”变成“创造真实价值的服务”。

比如活动组织费、高级约会策划费,以及跟线下商家的利润分成。

这样一来,用户的成功和平台的成功就统一了。用户找到了满意关系,平台也获得了合理收入。平台不再是用户的对立方,而是建立关系的盟友。

4

想法很好,关键是怎么做。这里有几条具体的落实思路:

其一是成立专门团队,组建一个小组,专门负责策划和组织线下活动。他们的核心任务不是拉新促活,而是看“有多少活动真的办成了”以及“用户玩得开不开心”。

其二是改变考核标准,除了看用户数和在线时长,更要关注几个新指标:

多少人从线上聊天转为线下见面;用户是否愿意推荐我们的活动;有多少人通过活动建立了持续的联系。

其三是发动本地力量,在各个主要城市寻找合作方,由他们来组织更接地气的本地活动。我们提供平台和支持,并进行收益分成,这样才能快速扩大规模。

最后先打造成功样本,不要一下子铺太开。先集中精力,在一个城市、选择一个特定兴趣领域(比如徒步或读书会),做深做透,打造出一个成功的样板。有了成功案例,再推广到其他地方。

5

说到底,人怕孤单。能缓解孤单的,从来不是列表里成百上千的点赞之交,而是那几个能说知心话的人。

我们做『互联网』的,过去太执着于用户数和流量,反而忘了技术本该帮人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把人困在屏幕前。现在,是时候醒醒了。

要改变现状,就得有勇气打破老路子。虽然做更深度的服务更费劲,但这条路能走得更远,也更有意义。

将来真正受欢迎的社交产品,未必是技术最牛、用户最多的那个,而是最懂得怎么帮人打开话匣子、创造见面机会的“牵线人”。

在这个人人都在线却依然感到孤独的时代,能帮大家找到真实的温暖,或许就是我们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特别声明:[月活用户千万,真心朋友为零?社交产品为啥越用越空虚(月活跃用户计算方法)]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刘芸,饱满丰腴身材太棒了!

在『娱乐圈』️中,刘芸以其出众的颜值和完美的身材一直备受关注。 刘芸的身材更是令人羡慕。她懂得如何通过合适的『妆容』和『穿搭』来突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不断提升内在修养,使得她的美更加持久动人。在『娱乐圈』️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刘芸,饱满丰腴身材太棒了!

秋季流行这样『打扮』:“人越贵、衣越素”,太适合40岁中年女性♀️(秋季流行趋势)

如果你是职场女性♀️,想要让自己的创业老板更干练,又有一种高贵的气质,这个时候推荐大家去挺阔有型的西装裤,新疆库有一个优势,就算你是腿粗胯宽梨形身材的女性♀️,都能轻松驾驭,例如下面这种白色的西装裤,搭配上小香风外…

秋季流行这样『打扮』:“人越贵、衣越素”,太适合40岁中年女性♀️(秋季流行趋势)

从“口无遮拦”的蔡少芬身上:我看到了『娱乐圈』️最残酷的真相

然而,当把镜头锁定在蔡少芬、张晓龙等人身上时,观众们惊讶地发现,曾经风华绝代的演员们已经被岁月悄然改变。这种怀旧与尴尬并存的场景,恰恰反映了重现经典的困难,也暴露了『娱乐圈』️中年龄带来的无情变化。 蔡少芬和陶昕…

从“口无遮拦”的蔡少芬身上:我看到了『娱乐圈』️最残酷的真相

俄剧《安娜的生活》1-2季赏析:PUA操纵与自我重生的惊悚之旅(俄剧《安娜的生活》第一季)

下面,亢亢从演员、导演、拍摄风格、剧情节点和启示五个方面,带你感受这部剧的魅力。柳波芙的眼神戏尤其出彩,比如第一季与Matvey初遇时的暧昧,她既有憧憬又暗藏不安,堪称心理戏教科书。柳波芙的精彩表演、Vayn…

俄剧《<strong>安娜的生活</strong>》1-2季赏析:PUA操纵与自我重生的惊悚之旅(俄剧《<strong>安娜的生活</strong>》第一季)

从 “亮灯” 到 “智慧照明”:安科瑞控制系统如何赋能现代建筑节能改造?

ASL200 系列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基于改良的RS485总线及我司自主知识产品全的ALL BUS 协议设计,通过超六类屏蔽网线cat6a连接系统,实现控制功能。 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相结合:上班时间,系统会…

从 “亮灯” 到 “智慧照明”:安科瑞控制系统如何赋能现代建筑节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