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贺良:用空中镜头给大地“写一首史诗”(侯贺明简介)

侯贺良:用空中镜头给大地“写一首史诗”(侯贺明简介)

侯贺良见证了中国航拍从专业高端走向大众普及的巨大变迁。图为2025年冬侯贺良用无人机拍摄沂蒙山区。图/左庆

从1903年德国人尤里乌斯·诺伊布龙纳把相机📷️绑在信鸽身上记录风景开始,人类对于“天空之眼”的想象就从未停止。如今,无人机的出现,让我们真正拥有了驾驭“上帝视角”的能力——它不再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触及的视觉语言。

在这一跨世纪的航拍演进史中,摄影家侯贺良成为亲历与推动者。从乘飞行器艰辛航拍到持遥控器自如运镜,40多年来,他以空中镜头诠释着这个时代最为壮阔的地表叙事。与他对话,仿佛打开了航拍技术与艺术创新的进阶之路。

从高空险途到指尖翱翔

提及航拍生涯,侯贺良的目光飘回了20世纪80年代初那个颠簸感十足的机舱。“那时航拍机会稀缺,每一次飞行都堪称殊荣。”作为业界公认的“山东航拍第一人”,他开口便带出了一段极具画面感的往事。

彼时,他所在的画报社承接了一项全省多地的航拍任务。第一次出任务,好几位同事挤在卸掉舱门的运5机舱口,飞机起飞前领航员拎来的一只桶,让初出茅庐的他满是疑惑。“直到飞机上天转了几圈,剧烈的颠簸把人晃得直吐,才知道那桶是‘救命’的。”他回忆,自己却是越飞越精神,后来同行总说他搞航拍“有天赋”,“现在想来,这大概是老天爷赏的‘先决条件’”。

1999年,侯贺良航拍齐鲁大地。

从运-5固定翼到法国EC-135、国产直-9直升机,从美国R-44、R-22轻型机到撒农药的蜜蜂飞机,甚至看着飞行员现场组装三角翼再载他上天,在侯贺良的航拍轨迹里,曾出现过多种飞行器。“每一次飞行,都伴随着未知的艰辛与惊喜,也隐藏着难以预料的危险。”

“大概是13年前的四月份,我在淄博航拍。恰逢冷空气过境,能见度极高,我们便决定升空拍摄。”飞行时,侯贺良几乎将整个身体探出舱门,疾风中,不到五分钟,全身就已冻僵。两个多小时后降落时,他已无法动弹,晒了很长时间太阳才能活动腿脚。回到招待所,他加盖几层被子躺了三个小时,才觉得身上暖和了些。“后来我问飞行员为何提前返航,他说,空中调头时遇到强气流,旋翼突然停摆,若不是处理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侯贺良感慨,多年来曾与他合作过的飞行员中,有五六位在飞行事故中不幸牺牲。风险无处不在,加上晕机等身体反应,越来越多的同行逐渐退出航拍,但他从未退缩。他说,从空中俯瞰大地的“飞跃享受”,远胜过一切顾虑。

每次航拍,侯贺良总是要带上两三个相机📷️和好几个镜头。一小时航拍的成本就是一万元左右,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拍出最多、最美的图片,他早已练就了快捷的身手,几小时扫完一座中等城市的节奏里满是创作张力。这份对高空航拍的执念,却在无人机初现时遭遇了“降温”:“刚开始真没太当回事,觉得飞手操作无人机像玩游戏机。”

2025年,侯贺良用无人机的独特视角记录下内蒙古那达慕的热闹场面。

真正让他转变观念的,是无人机打破了传统航拍的“层层束缚”。“载人飞行器航拍审批过程复杂,还得看天气因素、飞机状况,想拍一次太不容易。”侯贺良话锋一转,“但无人机不同,只要不是禁飞区,天气好,拎着机器就能飞。”这份“想拍就拍”的灵活,成了打动他的关键——不用再被动等待飞行条件,能跟着光线随时起飞,也能在同一个场景反复调整高度,慢慢打磨构图,“这在过去,根本不敢想”。

当然,无人机亦有局限。普通飞行高度限制在120米,特殊审批也不过500米,难以捕捉更为宏大的地理格局。但侯贺良强调,无人机真正的美学价值,恰来自其低、近、灵的视角构造能力:它能悬停于十米低空,还能飞到一些“刁钻”位置,“比如钻到桥洞下仰拍,让桥身弧线和天空对称;或者贴着水面飞,把倒影和实景对折成画,这些角度,有人机飞就是玩命!”

无人机所带来的,不只是一种新技术工具,更是一场视觉语言革命。

技术为骨,艺术为魂

“技术是手段,艺术是灵魂。”在无人机摄影中,技术与艺术的协调与融合,其实就是让无人机成为“会听话的画笔”——技术精准执行,最终落在艺术想要表达的“魂”上。

2024年侯贺良拍摄的金山岭长城,呈现出龙脊蜿蜒云海间的磅礴气势。

“就像我拍金山岭长城,艺术灵感的核心是想展现蜿蜒的气势和云海相拥的灵动。”侯贺良回忆,那日正是云海翻涌,长城如龙脊蜿蜒其间。传统拍摄方式受限于地势,难以捕捉全局,这时无人机的可控性,就成了实现艺术想象的关键。

“云海流速快了,我就把无人机压到50米低空,让它贴着城墙脊线飞,这样垛口的棱角、下方翻滚的云浪能一同入框,既有细节的质感,又有曲线的延伸。”他说,如果想突出“巨龙穿云”的气势,手指一推操纵杆,它能瞬间拉高到一二百米,把远山轮廓也收进来。

看着云海的走向,一边调整无人机的高度和速度,一边在遥控器上实时构图,这种“技术跟着灵感走”的创作方式,也贯穿着他记录齐鲁大地的全过程。

当年投身航空摄影,初衷便是为外宣定格齐鲁大地的壮阔——绵长的海岸线、黄河奔流的入海口、巍峨的泰山,这些题材,正需要能“装下天地”的视角来诠释。“从高空往下看,蜿蜒的黄河水裹着泥沙冲进渤海,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感,一眼就能撞进心里。”谈及黄河入海口的拍摄,他指着画面中的湿地与河道说道,“这些看似平常的景,用宽画幅一拉,就成了气势恢弘的大地史诗,这就是视角在为题材的‘魂’赋能。”

2014年航空摄影作品《黄河入海口湿地》游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以曲折蜿蜒的河道作为视觉引导线将观者的目光引向远方。

2025年无人机摄影作品《黄河入海口生态湿地》将镜头聚焦黄河入海口极富亲和性的生态景观,从空中俯瞰绝美滩涂。

40多年来,侯贺良的航拍足迹遍及中国多省市,也远至法国、美国的城市乡村,但他始终秉持一个原则:拍摄前必做足功课,先了解当地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历史,再决定如何运用航空拍摄进行表达。

他还对比了航拍在不同城市运用的差异:拍摄纽约、旧金山这类现代都市,适合用高角度展现摩天楼群的“垂直森林”感,以此凸显城市的密集肌理与蓬勃活力;可若是拍澳门,高角度反而会让骑楼雕花、石板路的斑驳质感变得模糊,此时需低空慢飞,才能将骑楼廊柱、教堂尖顶,连同巷子里晾晒的衣物一并纳入画框。“城市的烟火气与历史感,正藏在这些细节里。即便同一座城市,CBD与老街区也得切换拍摄‘频道’:前者俯瞰格局,后者贴近叙事。”

“与有人机相比,无人机最珍贵的,不是能飞多高,而是能根据题材选角度的自由。”这些年跨地域拍摄,侯贺良早把无人机练成了“多面手”——拍山河时是“高空望远镜🔭”,收尽天地格局;拍街巷时是“移动观察者”,捕捉细碎温情。而工具的所有功能,终究只为“看见题材的本质”服务。

2015年,侯贺良航拍的雾中莱州小城,有水墨画的留白之美。

不过他也坦言,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始终要以飞行安全为前提。他曾在泰山顶峰遭遇强风导致“炸机”,“那次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不要让侥幸替自然做决定。”他建议,飞手应严格检查实时风速,确保无人机抗风能力高于实际条件一级以上,尤其在山区、海边、峡谷等易发生乱流的区域。

“安全飞行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意识问题。”他强调,再惊艳的画面,也抵不过人与设备的安全重要,这才是无人机摄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课。

侯贺良1999年拍摄的泰山静谧而神圣。

以航拍之眼,为时代立像

回顾40余年的航拍历程,侯贺良将其视为一部“用镜头书写的时代影像史”。在他看来,航空摄影不仅带来视角的飞跃,更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时空记录力”,让人们得以重新发现脚下这片土地深藏的时代故事。

航拍的真正价值不止于“高”和“广”带来的视觉感受,更在于捕捉时代进程中那些“习以为常却意义非凡”的细节。他曾用无人机持续跟踪山东多项建设工程,以同一高度、同一角度记录下一块空地上“长”出参天大厦的过程。“那种时空叠印的效果,是文字难以表达的‘生长感’,是真正看得见的日新月异。”

无人机的高空视角将城市变迁中零散的变化串联成连续的全景史诗。“它不仅能拍下一栋楼的消失与出现,更能梳理出一条街的肌理、一座城的扩展,甚至捕捉‘新与旧’在同一画面中的对话。”侯贺良强调,这些影像不仅是可触摸的时代印记,更是“为时代存像”的最佳实践。

对比1999年与2022年的东营,侯贺良航拍的意义变得更加立体。

随着无人机从专业领域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交平台』上不乏各类“上帝视角”影像,侯贺良却敏锐地察觉到,在技术门槛不断降低的当下,航拍更应走向理性与深化:“未来的方向不应止于‘视角猎奇’,而应转向‘内容深耕’。”他建议创作者聚焦具有时间厚度和人文深度的主题,以无人机完成精准的“时代切片”,实现从“拍得广”到“拍得深”的转变。

正是在这种大众创作热情高涨却渐显疲态的背景下,航拍内容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千片一面”的审美困境。面对同质化现象,侯贺良指出,破局的关键并非一味追求更先进的设备,而是回归创作本身,找到独属于自己的视角。他鼓励创作者将历史、地理与文化等多维度思考注入作品,形成独特的个人文化印记。

而当行业还在摸索内容突围之路时,AI技术的浪潮已然涌入摄影领域。面对AI与无人机结合所带来的新可能,侯贺良持清醒立场:“AI可以提升效率,但不能替代创作。”他强调,AI在地理标注、构图辅助与气象预测等环节能提供强大支持,但这一切必须服务于内容真实。否则,作品的历史价值将荡然无存。

说到底,技术永远是手段。真正让作品“立得住”的,是拍摄者对时代的观察、对土地的情感,以及对“为何拍摄”的清醒认知。正如侯贺良几十年如一日拍摄山东,最珍贵的并非航拍技术本身,而是镜头背后“人与土地共生共长的视角”。

而当话题回到“最初的热爱”,这位鬓发渐染的摄影家仍心潮澎湃。“每次通过镜头看到前所未见的画面,我依然会心跳加速。”这份激动不只来自新鲜视觉,更源于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熟悉与爱。“飞过一座山,我知道它十年前的模样;拍一座城,我清楚它变迁的故事。”正是这些藏在镜头背后的记忆与情感,让每一次的“新发现”都成了“老牵挂”的新模样。

因爱而有期待,因期待而激情不灭,这或许就是他的创作密码。

作为中国“杰出航空航天摄影师”,侯贺良的航拍足迹遍布海内外。图为2016年侯贺良在美国航拍。

侯贺良的外国友人在华无人机航拍小贴士

对『于海』外摄影爱好者用无人机探索和展示中国,只要不违背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我们都持欢迎的态度。当然摄影爱好者既要守规则,也要懂文化,这样才能既拍得顺利,又拍得有深度。结合我的经验,或许可以从“准备—创作—推荐地”三个层面再细化,让他们更精准地找到方向:

No1.行前准备:合规是前提,懂地是基础

一定要熟悉中国的空域规则,并做好当地功课。具体可以拆解成两步:

一是先搞懂“能不能飞”。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自治区是国内外广大无人机摄影爱好者最青睐的拍摄圣地。在这些地区,对无人机飞行有明确的空域管理规定,建议出发前通过中国民用航空局官网或无人机实名登记系统,查询目的地空域类型。另外,很多热门景区需要提前向景区管理处申请飞行许可,最好通过官方渠道提前3—5天报备,避免到了现场无法起飞。

二是再摸清“怎么飞更好”。提前了解地貌、气候、历史,比如去西藏,要注意高海拔对无人机电池的影响,低温会缩短续航,要有保温措施,且部分藏区的湖泊、神山属于当地文化圣地,飞行时需保持尊重,避免低空盘旋或近距离拍摄宗教场所🛐;去新疆的沙漠地区,要提前查好风向,沙尘暴天气可能导致无人机失联,同时了解当地的人文习俗,有些拍摄需征得拍摄对象同意。这些细节不仅能让拍摄更顺利,也是对当地文化的尊重,显示摄影者的修养与素质。

No2.创作理念:从拍风景到拍故事,让画面有中国味

海外摄影爱好者拍中国,容易陷入“打卡式拍摄”,但真正能打动人的,是让高空视角连接中国的人与生活。可以试试这两个思路:

首先,用“大场景+小细节”体现共生感。比如拍桂林山水,别只拍“山如碧玉簪”的远景,不妨降低高度,捕捉竹筏在漓江上穿行的瞬间;拍福建土楼,除了俯拍圆形建筑群,还可以等待傍晚时分,记录村民在土楼广场晾晒作物的生活场景。这样的画面,既有中国地貌的独特性,又有人与土地的温度。

再者,结合“文化符号”找视角,让画面有辨识度。中国的很多景观本身就藏着文化密码,比如云南的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如果提前了解这些景观背后的历史,拍摄时会更有镜头的方向感——不是拍“好看的图案”,而是拍“图案里的文化故事”。

No3.推荐拍摄地:兼顾景观独特性与文化代表性

我前面提到的西藏、新疆、内蒙古很适合无人机施展,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既有“能出片”的地貌,又能体现中国的多元文化。如福建的霞浦、甘肃的张掖丹霞,摄影者不仅能拍摄这里的独特风景,还能看到人们如何在这儿生活,体现人与自然的共生,让“镜面”有了故事感,从中国人的生存智慧里感受到中西文化的碰撞。

还有西藏的纳木错、新疆的喀纳斯、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这些地方的“大尺度景观”最能发挥无人机的宏观视角优势。拍摄时可以等待特殊时刻,比如日出时的光线洒在草原上,或牧民转场时的羊群如流动的线条,让“广阔”里多一份动态的生机。

综上所述,其实对海外摄影爱好者来说,用无人机拍中国,最珍贵的不是“拍到了什么景”,而是通过镜头看到“中国的土地与生活如何共生”。提前做足功课,飞行时心怀尊重,画面里自然会有真实的中国味道——这或许比单纯的技术技巧更重要。

特别声明:[侯贺良:用空中镜头给大地“写一首史诗”(侯贺明简介)]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国内多家品牌金饰价格站上1160元克(国内品牌金店)

国内多家品牌金饰价格站上1160元克(国内品牌金店)

轻松在家制作健康奶酪棒:吉利丁片的奇妙运用(轻松在家制作健身操视频)

你是否好奇如何用简单食材制作出美味健康的奶酪棒?本文深入剖析吉利丁片、淡奶油和芝士在家庭烘焙中的独特表现,揭示其营养价值和美味背后的科学奥秘。 通过掌握吉利丁片的巧妙运用,你将能轻松制作出媲美市售产品的奶酪棒,同时实现低添加、高营养的理想追

轻松在家制作健康奶酪棒:吉利丁片的奇妙运用(轻松在家制作健身操视频)

钛渣的生产原料主要有哪些(钛渣冶炼)

钛渣是一种重要的冶金原料,在多个工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其生产原料的选择对钛渣的质量和性能有着关键影响。钛铁矿是一种富含铁和钛的矿物,是目前生产钛渣的主要原料之一。金红石由于其高钛含量,生产出的钛渣在纯度和活…

钛渣的生产原料主要有哪些(钛渣冶炼)

生产者思维的智慧:从现象看需求(生产者的思维导图)

而具有生产者思维的人,看到这现象,一拍大腿,卧槽,短视频这么火! 在聊天过程中,看到了该软件的群组功能。 这就是消费者思维——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便接受了它的样子,不去思考是谁,因什么动机,将它展现在我眼前…

生产者思维的智慧:从现象看需求(生产者的思维导图)

男子醉酒后上三环主路划拳 提示:喝酒不劝酒,饮酒要适量(男子醉酒后上三楼死亡)

近日,北京。一男子醉酒后上三环主路,在比划拳击动作,治安民警赶到后,还向民警“出拳”,后民警将该男子带到安全地带。提示:喝酒不劝酒,饮酒要适量。网友:他不是喝多了,他是喝疯了。...

男子醉酒后上三环主路划拳 提示:喝酒不劝酒,饮酒要适量(男子醉酒后上三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