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陕西科技大学化工楼实验室灯火通明。王晨教授俯身观察着实验器皿中微妙的变化,她与团队研发的碳量子点驱油剂正迎来产业化曙光。这些以废弃氨基酸为原料、通过绿色工艺制备出的纳米驱油剂,能有效破解低渗油田开采难题,唤醒岩石微缝中“沉睡”的石油资源。这项成果是陕西科技大学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结晶,更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构建“大轻工”学科体系的一个生动注脚。
在传统认知中,轻工业常被视为“小炉匠”式的技艺,与“国之重器”相去甚远。但在这所历经“三创两迁”的高校,轻工正被赋予新的内涵。陕西科技大学校长黄剑锋表示:“‘十三五’以来,‘轻工强国’战略全面深化,2023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八大轻工’发展理念,为我们指明了转型升级路线图。”学校正在探索一条跨界融合的新路。
学校创新构建了“12356”学科体系:以轻工特色为核心,通过数字赋能和艺术赋值双轮驱动,立足服务国家战略新使命、学科产业互馈发展新范式、人才培养新标杆3个定位,组建新质轻工、新材料、食品与健康、数智、文化创新五大学科链,实现机制、师资、育人、科研、服务和国际影响力6个维度的全面提升。学科办主任黄峻榕提到:“学科建设是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枢纽。打破壁垒、推动交叉,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全校上下开始紧锣密鼓推进学科链建设,校领导担任“学科链长”,各学院联动制定“施工图”和“时间表”,还在每个学科链创新设立“功能型”党组织,让党建引领贯穿发展全过程。通过这样的努力,陕西科技大学的多学科融合成效显著。张美云教授团队通过轻工、材料、化工等学科交叉,研发出高性能芳纶先进绝缘与结构减重材料,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已应用于飞机、高铁等领域。
“我们聚焦‘品质轻工、特色轻工’目标,在两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领下不断拓展新方向。”新质轻工学科链负责人吕斌教授介绍,团队将高性能电子元器件集成到纸基、皮革等柔性材料上,实现柔性电子器件的创新制造,为可穿戴设备、智能包装等领域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服务于“放心轻工、特色轻工”目标的“食品与健康学科链”已在三秦大地结出硕果。袁跃锦教授主持的干果类水果全程机械化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解决干果种植地形复杂、机械化难度大的行业痛点。
在设计与艺术学院毕业展上,一组融合汉唐纹样的智能包装设计引人注目。刘宗明教授说:“轻工不仅是技术,更是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作为全国首批设计专博点之一,学校以艺术赋值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引领轻工产品从“功能满足”向“艺术增值”蜕变。全新的学科生态体系推动了陕西科技大学的跨界创新,未来,学校将继续立足轻工行业,聚焦国家战略,推动学科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贡献度的整体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