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都N视频,我们的记者、编辑、主播,以纸笔、以键盘、以镜头、以麦克风……报告事实,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厘清常识,也展现出属于他们各自的风采。
一个人每天可能要浏览数百条视频,『社交平台』每日接收的投稿量高达数千万,你做的视频凭什么能够脱颖而出?
这个问题,我反复追问自己。在运营南都N视频“AI先生”这一账号的前几个月,我们坚持每日更新,推出了多个精品栏目。然而,无论内容质量如何精良、更新频率如何密集,传播效果始终平平。
随着时间推移,我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可能过于“专业”,无形中端起了架子,反而让内容显得枯燥。于是,我们决定跳出惯性思维,尝试一些不一样的玩法——仅用七天时间,单人单机,借助AI的指引,“0元环游大湾区”。这一选题,引起不少人的兴趣。
大家好,我是“AI先生”,也是南都N视频的记者李豪。今天,我与大家分享“AI先生”账号背后的故事,希望能为有意涉足内容创作的你,带来一些启发。
本期自述人:南都N视频记者 李豪
李豪。
缘 起
始于转型布局、媒体AIGC领域探索
自2024年初SORA问世以来,AI生成图片与视频的技术,给传统视频创作者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南都N视频积极推动转型。借此契机,我与同事周安琪组建了一个小团队,专注于AI科技方向的内容生成。
若仅介绍“AI先生”,大家或许以为我们只是运营一个账号。但事实上,这是南都N视频转型布局下在AIGC领域的探索思路与布局。
2024年10月,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团委的指导下,南都于鱼珠智媒大厦正式成立了“南方报业AIGC创作培训基地”。该基地一方面旨在为青年记者提供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对外探索AIGC内容的多元发展形态,进一步推动大湾区AIGC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基地也承载着南都在发展转型中突破困境、开拓AI相关营收渠道的任务。简言之,传统媒体依赖媒体资源(如文章、视频、条漫)与媒介渠道(如报纸📰、电视台、公众号)实现盈利。
而随着AIGC时代的到来,“媒体+AI”的结合,是否能够催生更多商业模式的可能性?这也成为南方报业AIGC创作培训基地最核心的使命。
“AI先生”系列作品:每天一个AI技巧。
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大致规划了以下方向:
第一,借助AI技术持续深耕内容,包括新媒体原创策划、个人栏目IP打造、商业视频内容等。目前主推的“AI先生”栏目,即属于个人栏目IP范畴。
第二,延续内容培训基础,拓展AI培训新模式。过去我们曾尝试视频培训,但需求并不旺盛,原因在于新媒体内容制作门槛日益降低,付费学习动力不足。而AIGC兴起后,相关需求明显升温,甚至吸引了不少非内容从业者前来旁听。基地因此加快推出系列培训计划,目前已初具规模。
第三,自主研发AI内容生产平台。南都现已上线自有产品“N+智绘”平台。或许有人不解其用途。实际上,在基地规划初期,我们曾犹豫是否自研AI产品,当时因前景不明,且判断编程开发并非媒体优势,一度选择放弃。但在调研北京部分媒体同行后,我们发现,具备AI赋能的内容生产平台在媒体内部存在广阔市场。
这一平台本质上是一个“媒体智能体”(Agent),能够覆盖选题筛选、文案撰写、素材剪辑、封面包装、数据监测等全流程,实现标准化操作,显著提升人效。相信熟悉媒体团队管理的朋友,能够理解此类平台的价值。如有兴趣,也欢迎前来体验。
孤立地看待一枚棋子是黑是白并无意义,唯有纵观全局,方能理解其落子之处。
没有基地,便没有“AI先生”。对于布局者而言,一枚棋子仅是一步举措,可成可败,亦可舍弃。但反过来,一枚棋子的突破,亦可能盘活全局,带动整体运转。
挑 战
一场“说走就走”的“AI旅行”
连续日更数月后,我们陷入了困境:内容重复,创作乏力。于是,我们决定做些有意思的尝试!
今年8月底的一个周一,在选题会上,我与团队成员苦于选题枯竭,深感内容乏味。这时我们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AI具有高度随机性,何不让AI指引我们做一些事?做什么呢?恰逢十五运即将举办,我们决定尝试“0元环游大湾区”,借此带大家领略各城市风光。
确定方向后,我们迅速行动。从周一构思、报备、规划路线到安排人员,仅用七天便完成筹备。第二周周一正式出发,连续拍摄一周后,第三周进行剪辑,第四周视频便与观众见面。尽管流量未达爆款水平,但观看过的观众反馈积极,甚至有人持续追更,说明这一选题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在拍摄“0元环游大湾区”期间,化身外卖小哥。
回顾整个策划与执行过程,除了团队的高效协作,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首先,被问最多的问题是:真的是你一个人完成的吗?
是,也不是。策划初期,我们明确要求内容必须真实,因此排除了同事随行记录的可能,全程由我一人自拍🤳完成。但实际操作中,诸多细节需提前规划,如乘车时间、提前购票、设备充电、素材拷贝及发送后期等,这些环节仍需2-3名搭档配合。因此,此行实际参与人员为4人。
其次,剧情为何如此多巧合,是否有“托”?
事实上,七天的剧情我们前期已做了大致规划,例如第一天作为样板,第二天努力挣钱,第三天遭遇挫折等,以实现剧情的起承转合。甚至连住宿环境、打工形式、出镜人员性别比例等细节,我们都提前考量,力求剧情丰富。但这并非意味着摆拍。实际拍摄中,我依照既定计划执行,尽力寻找符合条件的场景或人物,但随机事件频发——如捡垃圾时偶遇良品铺子大量纸箱,洗车时找到极具网红特色的店铺。总体而言,约80%内容按计划进行,20%依赖现场随机应变。
第三,从创作角度,此类选题是否好拍?难点何在?
若论难度,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体能挑战。连续七天从早到晚拍摄,体力消耗极大。我每日微信步数均超两万,拍摄结束后第二周,双腿甚至无法正常行走,略显滑稽。
第二点同样关乎体能,但指向后期剪辑。尽管拍摄顺利完成,但对负责后期的安琪及其团队而言,繁重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他们需快速筛选500G素材,并在一周内交出成片,方能将这些生动、紧凑且有趣的视频呈现给观众。
前 路
坚守视频创作,未来随风而起
去年AIGC转型期间,我面临不同发展路径的选择。领导曾问我:是否想清楚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当时我并未完全理解这一问题,如今回望,却深感应时时自省,勿忘初心。
在不少同事和朋友眼中,我似乎是一个“多面手”——会做视频,有『互联网』经历,干过运营,组织过活动,甚至能做设计。然而,涉猎越广,我越感到自己并非“一专多能”,而是“样样不精”,导致职业道路上面临诸多岔路口。
采访间隙。
但回过头看,我越来越明确:做视频,是我自始至终最应坚持的道路。
自2014年学习广播电视编导起,我便一直在学习视频制作,也曾拍摄过微电影等作品。毕业后,凭借视频技能,我在『互联网』公司从事运营工作数年,随后又借助视频与『互联网』的双重经验,加入南方都市报。初入南都时,我并未直接从事视频岗位,而是负责平台与用户运营,几经周转才专职回归视频领域,堪称一位“插班晚到的老学生”。
回首往昔,常感惋惜。2014年学视频时,短视频平台尚以『优酷』为主,代表性博主如陈翔六点半;2018年毕业时,『抖音』刚刚兴起,小杨哥尚未出道。
回到当下,我之所以投身“AI先生”,正是为了不错过下一个机遇。毫无疑问,AI正是下一场变革的风口。前路或许尚未明朗,但我们皆知:风已起。唯有紧握自己最赖以生存的武器,随风而起!
南都融媒出品
本期自述 李豪
本期编辑 易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