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凌云光深度研究报告AI赋能视觉制造,光学动捕及OCS未来潜力大
报告共计:41页
凌云光:AI赋能工业“慧眼”,光学动捕与OCS打开未来增长空间
当AI技术逐渐渗透工业制造的每个环节,“机器视觉”这一工业领域的“眼睛”正迎来质变——从单纯“看见”缺陷,到能自主“判断”风险,甚至为人形『机器人』️、『数据中心』等前沿领域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凌云光作为深耕机器视觉领域20余年的企业,凭借AI赋能、多行业落地及前瞻性业务布局,正成为中国工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参与者。其2024年机器视觉收入占比已达71%,从消费电子到锂电、印刷,从传统检测到AI决策,再到光学动捕、OCS光通信等新赛道,这家企业的发展逻辑,折射出中国高端制造技术的突围路径。
一、机器视觉成核心支柱,占营收七成且持续增长
凌云光的核心业务聚焦机器视觉与光通信两大领域,其中机器视觉是绝对主力。2019至2024年,其机器视觉收入从8.15亿元增长至15.8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从57%提升至71%,年复合增长率达11.25%,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
其机器视觉自主产品主要分为两类:可配置视觉系统与智能视觉装备。前者更偏向“定制化方案”,能根据不同行业需求(如消费电子的摄像头检测、锂电的极片筛查)调整算法与硬件配置;后者则是集成度更高的设备,比如印刷行业的高速检测机、消费电子的模组外观检测装备,可直接嵌入生产线实现“即插即用”。
从下游分布看,2024年消费电子贡献了43%的机器视觉收入,是第一大应用领域,服务对象覆盖苹果、华为、小米等产业链企业,比如为手机摄像头点胶、玻璃盖板缺陷提供检测方案;其次是印刷包装(20%)、元客视界(9%,主要对应光学动捕业务)与『新能源』(8%,以锂电为主),行业布局均衡且贴合高端制造需求。
二、AI赋能:让机器视觉从“看”升级为“判断”
传统机器视觉更像“工业质检员”,只能按预设规则识别标准化缺陷(如零件尺寸偏差),但面对复杂场景——比如锂电极片的细微毛刺与碎屑干扰、手机玻璃的10微米划痕、印刷品的渐变色缺陷——就容易“漏判”或“误判”。而凌云光通过AI技术,让机器视觉实现了从“视觉识别”到“智能决策”的跨越。
其核心技术支撑来自两大自研平台:
一是VisionWARE算法平台,历经20年迭代,2025年新版本中60%核心工具已融合“AI+规则”。比如在消费电子的点胶检测中,面对胶水反光、路径不规则的难题,该平台能通过AI边缘分割技术,精准提取胶路形态,实现0.05mm的异形点胶精度,解决了耳机、潜望式摄像头组装中的关键检测痛点;在手机滑键检测中,可识别仅10微米的微小缺陷(约发丝1/5粗细),检出率超98%,1台设备效率堪比150名人工。
二是F.Brain深度学习平台,专门针对工业场景“缺陷样本少、工况复杂”的痛点设计。比如锂电极片检测中,传统算法难以区分“毛刺”与“碎屑”,F.Brain通过“小样本学习”,仅需1张缺陷样本就能快速适配,检测精度保持95%以上的同时,训练效率提升70%;在印刷行业,其缺陷生成模型可1分钟用1张样本生成1万个仿真样本,解决了“零样本检测”的行业难题。
这种AI升级不仅提升了检测精度,更拓宽了机器视觉的应用边界——从消费电子的精细化检测,到锂电的安全隐患排查,再到印刷的合规性管控,AI让机器视觉成为真正的“工业大脑”组成部分。
三、多行业落地:从手机到电池,从印刷品到生产线
凌云光的机器视觉技术并非停留在实验室,而是深度嵌入实体经济的关键环节,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卡脖子”问题。
1. 消费电子:43%收入来源,支撑高端制造精细化
作为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重要服务商,凌云光的检测方案覆盖手机、耳机、智能手表等产品的核心部件。比如手机后摄潜望式摄像头的点胶检测,其VisionGLUE系统能应对镜头模组的紧凑空间与异形胶路,确保胶水不溢出、不漏点,避免拍照模糊;玻璃盖板检测中,从切割到磨边,能检出0.05mm的微小异物(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防止后续贴合时出现屏幕畸变。这些技术直接服务于鸿海精密、瑞声科技等代工厂,间接保障苹果、华为等终端产品的品质。
2. 锂电:守护电池安全,从“ppm级”到“ppb级”
在锂电行业,电池安全依赖对极片、电池壳的高精度检测。凌云光的方案能精准识别极片分切时产生的毛刺(长度超50微米就可能引发短路),通过“传统算法初筛+AI分类”,实现零漏检且误报率低于十万分之一;针对铝合金电池壳的反光问题,AI视觉技术可克服强光干扰,检出表面划痕、凹陷等缺陷,助力锂电池从“百万分之一缺陷率(ppm)”向“十亿分之一(ppb)”迈进,适配『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企业的扩产需求。
3. 印刷:高速下的“零缺陷”管控
印刷包装行业对合规性要求极高,药盒上的条码模糊、食品包装的颜色偏差都可能引发召回。凌云光2025年推出的VisionPrint8系统,能在450米/分钟的高速生产线下,检出0.08mm×0.1mm的文字缺损、40微米的细刀丝划伤,同时通过“闪电建模”自动提取检测区域,无需人工调参,解决了传统人工检测“标准不一、漏检率高”的问题,已应用于药盒、彩盒等印刷场景。
四、新赛道突围:光学动捕瞄准人形『机器人』️,OCS布局光通信未来
除了深耕机器视觉,凌云光还前瞻性布局两大潜力赛道,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1. 光学动捕:为人形『机器人』️提供“运动数据大脑”
随着人形『机器人』️向规模化应用迈进,“如何让『机器人』️模仿人类精细动作”成为关键——这需要超精准的运动数据支撑。凌云光子公司元客视界推出的光学动捕方案,精度可达0.1mm(亚毫米级),能捕捉人体从手臂摆动到手指20多个自由度的精细动作,甚至5指协同的灵巧操作。
该方案已落地苏州具身智能『机器人』️综合创新中心,可同时采集人体骨骼、『机器人』️电机数据,构建“人机运动映射”模型,为人形『机器人』️的出厂检测、算法训练提供核心数据。比如让『机器人』️模仿人类组装精密仪器,动捕系统能记录每一个关节角度、运动轨迹,确保『机器人』️动作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2. OCS光通信:破解『数据中心』“低时延”难题
在AI算力需求爆发的背景下,『数据中心』对“高带宽、低时延”的网络需求日益迫切。传统『数据中心』依赖“光电转换(OEO)”交换机,存在时延高、功耗大的问题,而全光交换(OCS)可直接在光域完成信号路由,无需光电转换,时延大幅降低。
凌云光自2015年起与全球光交换龙头H+S Polatis合作,布局OCS业务。据QYResearch数据,全球OCS交换机市场规模从2025年的7278万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3.66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20.2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显著。凌云光的OCS方案已适配『数据中心』Spine-Leaf架构,未来有望在AI算力中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中广泛应用,成为光通信业务的新增长极。
结语:技术驱动,扎根制造,瞄准未来
从机器视觉的AI升级,到人形『机器人』️的动捕技术突破,再到光通信的OCS布局,凌云光的发展路径清晰地展现出“扎根当下制造需求、瞄准未来技术趋势”的战略逻辑。在消费电子精细化、锂电安全化、『机器人』️智能化、『数据中心』高速化的浪潮中,这家企业正以技术为锚点,从“工业检测服务商”向“高端制造核心技术供应商”转变。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凌云光的故事或许不直接关联日常生活,但它背后的技术——让手机更耐用、电池更安全、『机器人』️更灵活——实则渗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工业品中。而这种“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模式,正是中国智能制造从“跟跑”向“领跑”转变的缩影。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41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