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华为突然在网上发布了Mate 60 Pro手机,完全出乎了美国的预料。从2019年起,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严密封锁了华为的各种技术、设备和软件,几乎切断了华为的所有国际供应链。美国政府当时的预测是,华为会在短期内倒下,成为一个只能生产“功能机”的公司。甚至有政客公开宣称:“华为活不过三年。”
然而,事实给了美国一个响亮的耳光。拆解Mate 60 Pro后,技术专家发现,手机里竟然有一颗7纳米的麒麟『芯片』,这颗『芯片』是由中国公司中芯国际生产的。这一发现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尽管遭遇了美国的严密封锁,中国不仅没有倒下,反而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这不仅仅是商业竞争的胜利,几乎是一种文明层面的韧性展示。
美国的反应是愤怒而急躁的。很快,美国政府加大了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力度。2024年2月,美国进一步限制了中芯国际的最先进生产线,随后包括『英伟达』在内的公司被要求对向中国出售AI『芯片』进行许可证申请,审批过程漫长且复杂。到了2025年10月,制裁再次升级,29家企业被列入黑名单,包括中国企业以及土耳其、阿联酋的公司,甚至美国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也没能幸免。美国的目标显然是彻底切断所有可能的技术供应链。
然而,这样的封锁真的能完全阻止中国的发展吗?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给出了一个答案。报告承认,即使面临禁令,中国依然成功通过多种渠道购买了价值380亿美元💵的先进『芯片』制造设备。这表明,尽管封锁存在,中国依然能够找到绕过这些封锁的办法。而美国的极限施压,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自力更生的“催化剂”。
目前,中国已经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占据了全球35%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美国可能正为当初未能采取更柔和策略感到后悔,若当初选择低价倾销的策略,或许今天的局面会大为不同。但历史没有“如果”,美国选择了最强硬的手段,也促成了中国最强的抵抗。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普京对这场局势的看法更具战略眼光。普京直言,美国针对中国的封锁不仅是为了打压某个公司或技术,更是为了遏制中国的整体崛起。他认为,中国的崛起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一种自然规律,不容阻挡。对美国而言,最害怕的并非中国拥有什么技术,而是中国代表的巨大经济体量、独立的制度和发展路径,这种恐惧远超单一领域的技术竞争。
从经济角度来看,美国的关税政策也未能如预期般拖垮中国经济。自特朗普时代起,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25%的关税,意图迫使中国产业链迁出、打击中国出口,最终削弱中国经济。然而,几年来的事实是,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稳健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长了5.4%,环比增长1.2%。世界银行也确认中国经济的韧性,预计全年GDP增速会超过5%。
反观美国,通货膨胀成为困扰普通民众的头号问题。自2025年初以来,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了21.2%,而家庭收入中位数的增幅却仅为19%。这导致大部分美国家庭的购买力下降,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不断上升。
更让美国感到不安的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愈加紧密。2022年,两国宣布建立“无上限”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能源、科技、金融和军事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这让美国感到极大的战略压力。美国甚至曾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劝说俄罗斯疏远中国,但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在西方制裁的背景下,俄罗斯已经深度依赖中国,尤其在经济和技术上。
这一切使得美国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无论是对中国的打压,还是对俄罗斯的制裁,都可能促使中俄两国关系更为紧密,形成美国不愿看到的中俄战略联盟。
美国的核心担忧其实不是几颗『芯片』的突破,而是中国所代表的整个系统。这个系统具有三重优势:一是强大的经济韧性,面对外部压力中国依然能够保持增长并加速产业升级;二是顽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华为和其他领域的突破显示了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强大能力;三是不断扩大的国际朋友圈,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金砖组织等平台,构建了一个不依赖西方主导的新型国际合作网络。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构成了美国最深的恐惧。中国不仅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内生增长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使得它难以被孤立或打败。而美国的反应却仍停留在冷战时期的零和博弈思维中,总觉得别国的崛起必然意味着自己的衰落。
正如普京所说:“太阳终将升起。”美国若继续试图遮挡阳光,最终只会错失应对新世界格局的机会。对于中国而言,继续走自己的路,强化经济和科技发展,拓展国际合作,才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