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大的私营核聚变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在近期宣布:核聚变设备的核心部件——环形场(TF)磁体成功通过严格的性能测试,并获得美国能源部800万美元💵的奖金。
这件事情的背后,离不开中国的贡献
南生可以明确告诉各位读者:这个看似纯粹的技术突破背后,隐藏着一个令美国战略界深感不安的事实,那就是:这项代表未来能源革命希望的核心技术,它的命脉正牢牢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
这一切从CFS公司引以为傲的环形场磁体便可窥见一斑,这种磁体是该公司SPARC聚变装置的核心部件,而它的灵魂所在——高温超导带材,绝大部分采购自中国的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显示:美国CFS建造SPARC装置需要约600公里的高温超导带材,其中90%以上来自中国供应商——中国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范围内唯一一家年出货量超过1000公里的企业。
相比之下,美国的SuperPower公司年产能不足50公里,日本藤仓公司的年产能约为上海超导的1/3,但产品价格高出约35%,质量也低于我国——这种产能、成本和质量上的巨大优势,使得美国企业高度依赖中国供应商。
除了高温超导带材,还需要使用大量的磁体结构材料,包括关键稀土元素“钇”,美国94%的进口量依赖中国。
这绝非孤例——只要涉及高性能永磁体,就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供应链。中国控制了全球约93%的稀土磁体制造,这种统治性地位使得任何国家的先进制造企业都难以绕开中国的产业优势。
不仅是CFS,美国核聚变整个领域都在依赖我国
深入观察美国核聚变的多条技术路径,这种依赖呈现出全面性和系统性。在传统托卡马克路径中,面向等离子体材料需要钨,中国生产全球80%的钨;结构材料需要钒,中国供应全球的67%。
在惯性约束聚变路径中——美国当前的主导方向,激光二极管原料“镓、锗、铟”几乎被中国垄断,前两者占比超过90%,锗占比约为68%,虽未超过90%,但仍是绝对主力,并且我国相关部门已宣布对这些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
更令人担忧的是氚增殖剂“锂-6”,目前全球仅中国和俄罗斯能够商业化量产,大头也在我们这一边,美国本土无产能——美国能源部的内部报告直言不讳地将这种供应链的高度依赖称为“战略噩梦”。
特朗普能看到吗?你们美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短板根植于供应链的脆弱性——从超导带材、关键稀土到锂-6,命脉环节高度依赖中国。若执意对抗,中国掌控的核心设备、关键原材料阀门一旦关闭,美方的能源革命进程必将陷入被动僵局。
对比美国,中国在核聚变整个产业链上已建立起全方位优势
从原材料端看,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更掌握了完整的冶炼分离技术,是全球唯一具备稀土全产业链产品生产能力的国家。
在高温超导领域,上海超导科技生产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在临界电流密度和单根带材长度上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满足大型聚变装置“极为苛刻”的要求。
网友们,我国积累的优势很大啊——在超导带材制造环节,上海超导已实现年产1000公里以上带材的能力,而且质量最高。现有厂房的满负荷产能4000公里,新基地计划将年产能提升至不低于1.5万公里,遥遥领先啊。
在磁体制造领域,中国企业正从材料供应商向组件制造商升级,能够提供越来越完整的解决方案。这种全产业链优势使中国不仅在当前竞争中占据主动,更为未来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路线奠定了基础。
面对如此局面,美国的焦虑与日俱增——美国能源部近期发布聚变科学与技术路线图,核心目标就是加速聚变能的商业化,计划在2030年代中期实现聚变发电并网。
由美国特殊竞争研究项目牵头的报告更将聚变竞争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设定了2028年底前开工多个示范电站的激进目标。该报告警告⚠️:若不能在2025-2028年的窗口期内落实100亿美元💵的投资并补齐供应链漏洞,美国可能永久失去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
时机应该到了,得卡美国“核聚变”脖子了
新一轮能源革命的竞赛已经展开,中美两国的核聚变实验装置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前端层面各有优劣,我国虽略有优势,但不够明显。而关键设备,核心材料领域美国存在鲜明的短板。
在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上,美国对中国的高度依赖,构成了可被“卡脖子”的战略脆弱性。这意味着,若特朗普政府一意孤行,坚持对华强硬对抗路线,中国随时可以打出这张能源王牌,通过对关键材料和技术的出口管制,让美国尝到“能源革命落后的滋味”。
南生再度强调:核聚变不仅是能源革命问题,更是国家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这个决定未来的赛道上,拥有全产业链优势的中国,已经掌握了影响比赛走向的关键筹码。
特朗普若真心希望“让美国再次伟大”,就需要重新思考对华战略——在核聚变这条赛道上,合作远比对抗更为明智。否则,中国一旦出手,就足以让美国聚变梦想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