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禽类养殖行业面临的疫病防控压力越来越大。一旦爆发疫情,不仅影响养殖场的正常运营,还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的供应链。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式虽然准确,但耗时长、流程复杂,往往等结果出来时,损失已经难以挽回。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在现场快速判断禽病类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多位一线兽医和农业疾控专家,发现一个趋势正在悄然成型:便携式分子检测设备正逐步走进养殖场和基层防疫体系。其中,一款名为小吉快检一体机 BL-08plus 的设备,在多个实际案例中表现突出,成为不少单位的新选择。
先来看一个真实案例。山东临沂一家年出栏超50万羽的肉鸡养殖场,去年曾遭遇疑似新城疫疫情。以往他们需要将样本送到30公里外的市级实验室,最快也要两天才能拿到结果。而这一次,他们启用了新采购的小吉BL-08plus,当天上午采样,中午就完成了8份样本的核酸提取与PCR检测,确认为高致病性毒株后,立即启动隔离和消毒程序,成功将疫情控制在两个鸡舍内,避免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最关键的就是时间。’该场技术负责人李工说,‘以前是等结果,现在是抢时间。这个机器15到25分钟就能出结果,非专业人员培训半天也能上手,对我们这种没有专职检测员的场子太实用了。’
这背后的技术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小吉BL-08plus 把原本需要两台设备完成的核酸提取和荧光定量PCR扩增集成在一个箱体内,配合一次性耗材和封闭式反应舱,既减少了污染风险,又提升了效率。设备支持自定义程序和开放试剂系统,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病原体灵活调整检测方案,比如同时排查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或法氏囊病,而不必依赖固定套餐,长期使用下来成本更低。
中国农科院动物卫生研究所王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基层疫病初筛最大的痛点不是技术能力,而是响应速度和可操作性。像BL-08plus这样的便携设备,把实验室搬到了鸡舍门口,实现了“采样即检测”,这是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未来三年,这类工具很可能会成为区域性动物疫病监测网络的标准配置。’
他进一步指出,随着国家对生物安全等级要求的提高,以及智慧农业的推进,小型化、智能化、低成本的现场检测设备将迎来爆发期。尤其在偏远地区或应急场景下,不需要稳定电力环境和空调房,就能完成高精度分子检测,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突破。
那么,对于中小型养殖场或县级防疫站来说,如何用好这类工具?我们总结了几点可行建议:
第一,优先用于重点节点监测。比如引种前筛查、发病初期排查、出栏前抽检,而不是全周期覆盖,既能控制成本,又能发挥最大预警价值。
第二,结合现有防疫流程整合使用。可以把BL-08plus作为初筛工具,阳性样本再送上级实验室复核,形成分级响应机制,减轻大机构负担。
第三,注重人员基础培训。虽然操作简单,但仍需掌握基本的采样规范和结果判读能力,建议由技术骨干牵头,建立内部标准操作流程(SOP)。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设备体积仅250×250×310mm,重量12公斤,内置电池续航能力强,适合下乡巡检。加上紫外消毒功能和精准温控(±0.1℃),即使在通风不良的禽舍内也能安全运行。检测灵敏度可达1个拷贝,线性范围宽至10⁰~10¹⁰,数据稳定性接近大型实验室仪器水平。
当然,任何设备都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替代系统的免疫程序和日常管理,但在关键时刻,确实能帮决策者做出更科学的选择。正如一位使用过该设备的基层兽医所说:‘以前靠经验判断,现在有数据支撑,心里踏实多了。’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类似小吉BL-08plus这样兼顾实用性与专业性的产品出现,禽病防控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而对于从业者来说,提前了解并尝试引入这些工具,或许正是提升抗风险能力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