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璐霞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互联网』普及,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这一变革为新闻信息收集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广阔空间,也对新闻采写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研究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信息收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媒体融合对新闻采写工作的意义
一方面,传统新闻信息来源主要依赖线下采访。进入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可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在线调查等多元渠道收集信息,既能获取专业机构资源,又能汇聚普通民众的真实反馈,为报道提供立体多样的视角,显著提升新闻的深度与广度。
另一方面,如今,数据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闻领域,新闻工作者通过收集与分析海量数据,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得出结论,减少主观色彩,让新闻更具权威性与可信度。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工作的要求
首先,需提升采写趣味性以吸引受众。信息爆炸时代,受众易产生信息疲劳,新闻工作者需灵活运用图表、视频、插图等形式注入趣味元素,让新闻从“冰冷事实”变为“引人入胜的叙事”,提升受众阅读体验与传播度。
其次,要强化采写简洁性以适配快速阅读需求。当下受众时间碎片化,不愿花费过多时间阅读冗长报道,新闻工作者需提炼新闻核心要点,以简洁表达抓住其注意力,帮助受众快速获取关键信息,提升报道点击率与传播效果。
最后,必须坚守采写严谨性以维护媒体公信力。媒体融合下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未经核实的信息易引发错误传播与误导。新闻工作者需遵循严谨流程,核实信息来源与事实,杜绝虚假信息,以专业判断和客观态度坚守真相,避免被流言左右,赢得受众信赖。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工作策略
(一)新闻采访策略
1.树立明确采访目标
采访前需明确三大核心:一是确定报道主题与角度,主题为报道的事件、人物或问题,角度决定报道的独特性,选准角度能增强吸引力;二是精准定位受众需求,根据目标群体对新闻类型的偏好,设计内容与形式;三是明确社会价值,新闻需兼顾促进社会进步、传递正能量或揭示问题的作用,预判报道对公众、政府与社会的影响。
2.选用适当采访方式
采访方式需因事制宜:深入了解事件或涉及敏感话题时,首选面对面采访,通过直接交流获取采访对象真实观点与情感;紧急事件报道中,电话采访高效便捷,能快速获取第一手资料,保障时效性;远程或不便实地采访时,视频采访为优选,兼具视觉与声音呈现,贴近面对面效果;收集公众意见或报道热点话题时,可借助『社交媒体』发起话题、收集评论,或通过在线平台开展实时问答,提升受众参与感。
3.合理选择采访内容
内容选择需紧扣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独特性,在信息同质化背景下,挖掘差异化新闻线索或个性化报道方式,避免重复报道引发受众疲劳;二是时效性,紧跟时代节奏,及时发现、报道热点事件,确保信息新鲜度,这是吸引受众、提升新闻价值的关键。
(二)新闻写作策略
1.优化新闻写作结构
结构优化需兼顾受众阅读习惯与多平台传播需求:标题需简明扼要,精准概括核心内容;正文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将最重要信息置于开头,依次排列次要信息与细节,帮助受众快速抓取重点;段落过渡需流畅,保障文稿连贯性。同时,需根据传统纸媒、网络门户、『社交媒体』等不同平台的特点,调整结构以实现最佳呈现。
2.创新新闻表现形式
突破传统纯文字报道局限,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元素:图文结合增强视觉冲击与加深记忆点;加入视频让受众“身临其境”;尝试插入调查问卷、投票等互动形式,提升受众黏性;探索非线性呈现,将相关报道串联成信息网络,让受众按兴趣自由跳转,实现个性化阅读,提升传播效果。
3.把控新闻呈现篇幅
篇幅需因报道类型、平台与受众灵活调整:重要事件或深度报道可适当放宽篇幅,保障内容全面;快讯、短视频新闻需简洁精炼,精准传递要点。『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篇幅受限,需用简短语言传递核心信息;传统纸媒与新闻网站可承载较长深度报道,展现事件细节。同时结合新闻类型与受众特点把控篇幅,在信息量与传播效果间找到平衡。
4.适当加入网络热词
网络热词是舆论与社交话题的核心载体,若与新闻事件相关,可适度运用以增强时代感。运用网络热词要贴合主题且提升吸引力。但需避免过度堆砌或脱离主题,在追求传播效果的同时,坚守新闻专业性与客观性,不违背职业伦理。
5.提升内容写作技巧
需从五方面强化:一是打磨标题与引导语,标题“吸睛”且准确,引导语承上启下、激发兴趣;二是优化表达风格,在客观准确基础上,灵活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简化语言提升可读性;三是强化故事叙述,通过人物故事、案例打动受众情感,帮助理解事件背景;四是坚守真实权威,严格核实事实与数据来源;五是持续学习改进,紧跟新媒体技术与受众喜好变化,通过培训、借鉴范文、接收反馈提升技巧。
结语
信息时代,新闻的社会角色与责任愈发凸显。新闻工作者需坚守新闻道德,以客观真实为底线、质量为核心,同时勇于创新、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变革,不断提升报道水平,为社会传播与进步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运城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