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实体文创能够吸引年轻人排队、收藏和分享,实属难得。或许358元的天价冰箱贴是市场炒作的结果,但那些布满冰箱门的各式磁贴,却映照出当代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具体向往。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冰箱可以更换,但这些记忆却无可替代。”
争议声中,这些小小的磁铁正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年轻人和传统文化。当我们下次走进博物馆文创店,看到那些为了抢购冰箱贴而排长队的年轻人,不妨试着理解他们。他们所购买的,不仅仅是一块磁铁,而是一种文化认同感、一份情感寄托,以及一份可以真切触摸的记忆。
冰箱贴早已超越了纪念品的简单定义,成为Z世代表达个性的新载体和一种“社交货币”。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冰箱贴话题的浏览量超过2亿次,人们展示的不仅是磁贴本身,更是其背后的故事。这些磁贴承载着情感价值,远超其标价。社科院的消费心理学专家赵教授指出,这是“具身认知”效应的体现,年轻人通过这些小物件将抽象的文化体验具象化,每次打开冰箱看到这些磁贴,都是一次记忆的唤醒。
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林小姐正向同事们“导游”她的冰箱,密密麻麻的冰箱贴犹如一张旅行地图,记录着她走过的每一座城市:“你看,这是我在西安买的兵马俑,这是在苏州博物馆买的园林,这是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
故宫文创店的店员小张每天要重复上百遍:“您要的‘春分’款没货了,下批要等一个月。” 二十四节气系列冰箱贴是店内的“断货王”,每次新品上架,总有人提前一晚排队。在店里蹲守数日后,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鲜有人只购买一个冰箱贴,平均每人会购买3至5个,甚至有人一口气买下整个系列。陈女士表示,她已经集齐了19个节气,只差5个了,为了买到“小雪”款,她特意请了半天假来排队。这种“集邮式”消费,正是博物馆所期待的效果,这些营销手段将一次性消费转化为持续互动,有人为了集齐故宫的“千里江山”系列,一年内光顾了12次。据店员小张透露,节气系列的复购率高达73%,远超其他文创产品,许多顾客已经“买上瘾”,每月都要光顾,看看是否有新款推出。
每个冰箱贴背后都附带一张小卡片,用简练的语言介绍文物的历史渊源,博物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年轻人购买的不仅仅是磁铁,更是与一段历史的连接。“您要的‘春分’款没货了,下批要等一个月。”
王璐的设计团队会优先选择那些本身就具有“网红潜质”的文物,例如憨态可掬的唐三彩、自带表情包属性的青铜面具等。然后,他们会对这些文物进行“萌化”处理,既要保留文物的庄重感,又不能过度卡通化,让年轻人觉得有趣。王璐的秘诀在于保留标志性特征,简化复杂细节,并适当融入现代元素。以爆火的“凤冠”冰箱贴为例,『设计师』保留了凤凰和珠宝的基本造型,但将复杂的金丝工艺简化为流畅的线条,并在凤凰眼睛上增加了一点“高光”,使其瞬间闪耀夺目。
将三千年前的青铜器变成年轻人愿意贴在冰箱上的装饰品,并非易事。在国博的设计工作室,笔者见到了“天宫藻井”冰箱贴的『设计师』王璐,她的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上百个设计稿,每一稿都在尝试不同的简化方式,既要保留文物的精髓,又要使其变得“可爱”。
尽管一个成本15元的锌合金冰箱贴,博物馆通常会以68至98元的价格出售,看似利润丰厚,但其中包含了设计费、授权费、渠道费等多重成本。更重要的是,博物馆需要依靠这些“小钱”来补贴那些叫好不叫座的高端文创产品。
冰箱贴之所以能成为博物馆的“引流神器”,其背后有着精密的成本计算。一份文创工厂的报价单显示,不同材质的冰箱贴成本各异:软磁材质的成本为3至5元,适合平面设计;亚克力材质的成本为8至12元,可制作立体造型;锌合金材质的成本为15至20元,质感最佳。
走进任何一家博物馆的文创店,冰箱贴总是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这并非巧合,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结果。故宫博物院文创部的『设计师』李晓表示,相较于动辄上千元的文创产品,冰箱贴是游客最容易接受的“入门级文化消费品”,其价格亲民、体积小巧、设计精美,这三个特点使其成为了博物馆的“敲门砖”。
国博的“凤冠”冰箱贴在短短三个月内售出14.5万件,故宫的“千里江山”系列一上架便被抢购一空。小小的磁铁,究竟为何拥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博物馆文创在冰箱贴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冰箱贴市场规模已达36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小陈的冰箱上已经贴满了来自各地博物馆的“战利品”,总价值超过5000元,甚至比她那台2000元的冰箱还贵。
在北京西单的国家博物馆门口,凌晨五点,博物馆尚未开门,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队伍中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并非前来欣赏文物,而是为了抢购一款限量版“天宫藻井”冰箱贴。据排在队伍前列的小陈透露,这款冰箱贴原价仅为68元,但由于『限量发售』,在二手市场已被炒至原价的五倍,“358元一个,还得靠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