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秋冬季节,随着气温下降,各种取暖电器使用量激增,迎来新一轮用电高峰。通过智能技术将分散的电力资源“化零为整”,构建动态响应的灵活调节池,从而平衡电力供需、促进『新能源』消纳,将大幅提高用电效率,把电力资源用在“刀刃”上。近年来,虚拟电厂正以“看不见的能源管家”身份,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并通过秒级调频和需求响应,重塑电力系统的供给与交易逻辑,造福千家万户。
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冯升波透露,截至2025年5月,国家电网接入在运虚拟电厂已超160个,南方电网全网虚拟电厂数量也突破90家,聚合容量近1600万千瓦。当下,作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细分赛道的虚拟电厂正不断走热,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其市场规模将达102亿元,且有望于2030年达到千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出,到2027年,虚拟电厂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成熟规范,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健全完善,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虚拟电厂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各类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民营资本纷纷加入
自身并不具备发电能力的虚拟电厂,它的“电”从哪来?据业内人士介绍,虚拟电厂依靠智能技术集成的管理系统,把工厂、楼宇、园区内的各类分布式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空调等设备的可调节用电资源汇聚起来,在不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让电力供给与消纳两端实现平衡。
“在用电高峰期,一旦电网负荷出现缺口,传统方式是拉闸限电,而如今,依靠虚拟电厂,就可进行精准调控,从而降低电网负荷压力。”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表示。
目前,虚拟电厂大多数由政府主导、国企参与,但对民营企业来说,该领域也是新赛道和发展机遇。《指导意见》强调,要坚持多元参与,鼓励民营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本结合自身优势参与虚拟电厂投资、建设和运营。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表示,虚拟电厂也需要吸纳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来参与。
记者从北京思安综合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按照应用场景和规划架构,将虚拟电厂分为广域聚合型、机组型、微网型,其旗下思安云创结合多年在工业控制系统和工业软件领域的经验,自主设计研发虚拟电厂聚合优化调度平台,通过先进的控制、计量、通信等技术聚合分布式负荷、储能系统、充换电站等不同类型的分布式能源,依托智能AI算法支持多个分布式能源的协调优化运行,实现运营管理范围内的“源-网-荷-储”资源调度与管理,为虚拟电厂作为整体参与电网需求响应、辅助服务以及现货交易等交易场景,提供技术支持、交易决策及运行调控,助力聚合商及客户经济效益最大化。
另据记者了解,在北京市海淀区,也有一家虚拟电厂聚合管理平台,集纳了用友软件园、瑞萨『半导体』、联想集团、蔚来能源换电站及高平安『新能源』充电站等10个单位的可调负荷用电数据,整合了中央空调、电动汽车等多种资源,形成具备“电厂”属性的负荷管理平台。如同一块“海绵🧽”,能吸收『新能源』发电的波动,让电力供应更稳定,可灵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电网调节,为区域能源管理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创新实践路径。
据了解,该平台是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技术支持下,于2024年6月启动建设,10月竣工投产,部署虚拟电厂终端12个、负荷监测装置36套,虽本身不发电,但可整合12.9兆瓦的可调节电力资源,包括空调(10.5兆瓦)和充换电站(2.4兆瓦)。通过这些调节,预计能灵活调配约2兆瓦的电力,帮助用户平均节省15%的能源成本。同时,还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通过协调控制分布式资源降低碳排放,同时保障电力安全供应,缓解城市电网尖峰负荷问题。
规模化应用加速商业模式探索
“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虚拟电厂这一千亿级赛道正加速迈向规模化应用。”林伯强表示。
2025年1月,中国首个百万千瓦级居民虚拟电厂在江苏启动建设,旨在将省内海量居民家中的大功率智能电器整合进云端虚拟能量池,配合『新能源』发电特性开展灵活调配,助力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同月,山西虚拟电厂聚合用户由107户增加至122户,聚合容量从82.18万千瓦增至201.38万千瓦,最大可调节负荷达到25.63万千瓦,正式进入“百万千瓦”级行列。7月,由泸州高投集团旗下泸州能投公司建设运营的泸州市虚拟电厂,接入四川省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平台,通过四川省电力交易中心审核,成为四川省首批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
同时,虚拟电厂的商业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明确虚拟电厂等新主体、新业态的市场准入、出清、结算标准,研究设计适宜的交易品种和交易规则,鼓励多样化资源平等参与市场交易。
林伯强认为,虚拟电厂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能源检测、管理服务等,帮助C端优化能源使用,从而收取费用。
把“虚”落到实处
“把‘虚’字落到实处,才能更好盈利。这是虚拟电厂能否成功的重要问题。”林伯强表示,随着信息通信、智能调度算法、智能计量等技术发展,虚拟电厂的技术日渐成熟。虚拟电厂的发展通常分为邀约型阶段、市场化阶段和跨空间自主调度型阶段。
作为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业态,虚拟电厂应用前景广泛;且随着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储能、微电网的快速发展,这一负荷精准控制模式也将进一步延伸到居民用电侧,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参与到虚拟电厂的价值创造中来,进而更大范围地达到“削峰填谷”、维持电力供需平衡的目的。
在供应端,清洁能源如风电光伏等具有不稳定性;在需求端,生产企业也有降低负荷的需要。能够精准调度发电量的虚拟电厂前景广阔。林伯强表示,通过将人工智能与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绑定加持,虚拟电厂的应用场景会日益丰富,辅助实现盈利的技术手段和渠道也会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