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李文
在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向“智能精准”转型的关键阶段,骨科医疗器械研发专家罗爱民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前瞻的创新视野,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力量。他的多项成果不仅打破了技术瓶颈,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医疗研发的实力,用全方位的专业成就诠释了杰出人才的标杆意义。
作为深耕骨科器械研发领域的专家,罗爱民始终将临床痛点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他很早便凭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突出贡献,获评国际智造节“2023医疗器械研发领域智能制造影响力人物”;此后,又因持续产出创新成果且有效带动行业发展,斩获智未奖“2024年度医疗创新驱动发展标杆人物奖”。与此同时,由他主导研发的专利“一种双镀膜双动髋关节系统”,依托纳米涂层与智能适配技术的融合创新,也成功摘得智未奖“2024年度智能骨科固定器械设计突破金奖”。这项技术精准解决了传统髋关节假体生物相容性不足、术后适配性差的行业难题,直接推动国产高端骨科器械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相关产品落地后已为众多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治疗体验。罗爱民也因此成为业内少见的“个人荣誉+技术奖项”双丰收的专家。截至2025年,他已研发专利40余项,覆盖关节置换、脊柱修复、智能监测等骨科器械关键领域,其中多项技术已成功转化为临床产品,累计服务患者数万人次,切实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实际力量。
在专注技术攻坚的同时,罗爱民始终注重产学研融合发展,积极投身学术理论创新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北大博雅客座教授,他将自身一线研发积累的经验与临床实践案例深度融入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模式,培养出一批骨科器械研发领域的骨干人才,为行业储备了重要的技术力量。此外,由他独立主编、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医疗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挑战》一书,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路径、实践案例及风险防控策略,为推动医疗AI领域的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2025年9月,罗爱民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辐射☢️国际舞台。他受邀出席由辽宁大学主办、汇聚业内权威专家参与的第五届生物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BBE2025),并发表题为“Research on theQuality Control Mechanism ofthe Whole Life CycleofOrtho-pedic Medical Devices Empow-eredby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学术论文。论文中,他创新构建了“以『数据中心』为基座、可信溯源为主线、生产临床监测预警为核心、数据安全与模型可信为保障”的骨科器械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综合机制,为解决全球骨科器械质量管控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与可行方案,相关成果已被EICompendex等国际数据库收录,获得全球同行的高度认可。
当前,罗爱民仍在持续探索骨科器械研发的新方向。他带领团队聚焦AI驱动的个性化定制器械研发,通过融合3D打印技术与术前数字建模技术,致力于实现骨科植入物“一人一策”的精准适配。这一研究方向不仅契合全球骨科器械智能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更有望进一步降低我国高端骨科器械对进口的依赖,为推动国产医疗设备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从临床技术突破到学术理论构建,从国内产业引领到国际标准参与,罗爱民以扎实的成果与前瞻的布局,持续为骨科医疗器械行业注入新动能,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