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ST铖昌的新闻时,我正喝着第三杯美式。这家顶着ST帽子的企业,竟在卫星通信『芯片』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新闻里说它的多波束技术已应用于新一代低轨卫星,客户订单加速交付。技术图表上那些波束图案,像极了我这些年在股市里看到的主力资金流动轨迹——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暗藏规律。
天风证券的分析师们忙着测算"十四五"后期的军工订单释放量,而我更在意的是另一个现象:每当这种技术突破新闻出现,总有两类投资者在暗自较劲。一类是看到ST就本能排斥的传统派,另一类是闻到"卫星『互联网』"概念就热血沸腾的冒险家。但真正看懂门道的人,早就在研究那些橙色柱状图里的秘密。
二、牛市里的认知鸿沟记得2025年三季度『芯片』行情最火时,我的大学同学群天天在晒各种"黑马股"。有研究"国产替代"的,有挖掘"纳米材料"的,最夸张的是有位老同学拿着某ST股的"卫星通信合作意向书"当圣旨。结果呢?整个板块平均30%涨幅下,真正贡献主要收益的不过200来只票,能翻倍的更是凤毛麟角。
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那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股市里则是:"其实本没有黑马,买它的机构多了,也便成了黑马。"那些我们以为是自己慧眼识珠找到的潜力股,不过是机构用真金白银堆砌出来的舞台道具。
三、资金博弈的残酷真相去年跟踪过两只同样做射频『芯片』的股票。A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妙语连珠,B公司连年报都写得像技术手册。当时多数散户冲着A公司的"元宇宙应用场景"蜂拥而入,我却注意到B公司的交易数据里持续出现异常的橙色标记。结果如何?A股跌起来像自由落体,B股每次回调都像在搭积木。
这张对比图我保存了整整一年。左边那只票调整时的量能结构,像极了*ST铖昌新闻里说的"多通道协同工作"。右边那只则像单点失效的通信卫星——没有系统支撑,再强的信号也会湮灭在太空。散户常犯的错误,就是把机构持仓当作护身符,却忘了问最关键的问题:这些资金现在还在活跃交易吗?
四、量化视角下的市场本相十年前我刚接触大数据分析时,曾天真地以为破解了股市密码。直到看见下面这张机构资金活跃度对比图,才明白自己当年多么幼稚。橙色柱体不是魔法水晶球🔮,而是市场最真实的CT扫描——它不预测未来,只呈现当下最赤裸的资金博弈状态。
现在的*ST铖昌,像极了图中左侧的股票。券商研报在算PE的时候,大数据早已捕捉到资金暗流涌动。这不是什么高深技术,就像卫星通信领域的多波束技术——同时处理多个信号源的能力,才是决定系统性能的关键。
五、投资世界的幸存者法则回看*ST铖昌的新闻稿,"批量发射""密集期""集中释放"这些词汇反复出现。这不正是主力资金运作的典型特征吗?当散户还在争论ST股的风险时,机构看重的是订单交付节奏;当大众盯着短期波动,专业选手在研究产业升级的拐点。
我书架上有本《行为金融学》,扉页写着:"市场永远在奖励那些看得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的人。"卫星通信行业的技术突破是明牌,但如何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投资决策,取决于你用什么工具观察这个世界。
六、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上周有位粉丝问我:"既然机构这么厉害,散户岂不是没活路了?"我给他看了两组数据:一组是2025年普通股票型基金收益率中位数,另一组是同期使用量化工具的散户收益分布。答案很明显——工具的革命正在拉平这场游戏的起跑线。
就像*ST铖昌用『芯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一样,现代投资者也需要打破信息垄断。那些看似神秘的机构操作,在大数据面前不过是可量化的行为模式。关键不在于你是否知道卫星『互联网』有多重要,而在于你能否识别出哪些资金在真正参与这个赛道。
七、回到最初的新闻此刻再读*ST铖昌的报道,"技术领先""批量交付""毛利率优化"这些字眼突然有了新含义。在量化视角下,一家企业的技术突破不仅是基本面的变化,更是资金流动的催化剂。当多数人还在用放大镜看财务报表时,聪明钱已经在用卫星视角观察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低轨卫星要组网才能发挥价值,投资决策也需要多维数据支撑。这就是为什么我坚持用那个橙色柱状图工具——它让我在信息海洋中拥有了自己的导航卫星。
特别声明: 本文所涉案例及数据均来自公开网络信息,仅作交流探讨之用。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人从未建立任何收费群组,也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操作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独立。如文中引用资料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