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从事氧化锆陶瓷加工的企业来说,刀具的更换频率往往直接关系到生产成本的高低。不少厂家都有这样的困扰:在使用陶瓷雕铣机加工高精度零件时,刀具磨损速度远超预期,有时甚至加工一两个工件就需要更换,不仅耽误生产进度,长期下来的刀具费用也成为沉重负担。其实,刀具短命的背后,并非仅仅是材料难加工那么简单,更多是因为忽视了刀具本身的选择与加工环境的控制。想要延长刀具寿命,就必须认清这些被忽视的磨损元凶。
刀具的材料与设计,是决定其抗磨损能力的核心因素。氧化锆陶瓷的高硬度特性,对刀具材料提出了极高要求。普通的高速钢或硬质合金刀具,在面对莫氏硬度 8-9 级的氧化锆陶瓷时,根本无法承受持续的切削摩擦,很快就会出现刃口钝化。因此,加工这类材料必须选用超硬刀具材料,其中金刚石刀具和立方氮化硼(CBN)刀具是主流选择。金刚石刀具拥有极高的硬度与耐磨性,能有效抵抗氧化锆陶瓷的磨蚀,特别适合精细雕刻和高光洁度加工场景;CBN 刀具则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冲击性,更适用于粗加工或半精加工中的材料去除。但即便选用了这些超硬材料,若刀具几何参数设计不合理,依然会加剧磨损。
陶瓷雕铣机
刀具的前角、后角、刃倾角等参数,直接影响切削过程中的受力状态与摩擦程度。前角过大时,切削刃的强度会降低,在冲击载荷下容易崩裂;后角过小时,刀具后刀面与工件已加工表面的摩擦会显著增加,导致后刀面快速磨损。此外,刀刃的锋利度与圆弧半径也需匹配加工需求,过于锋利的刀刃虽然切削阻力小,但强度不足,易在脆性材料加工中受损;而圆弧半径过大则会增大切削力,加速磨损。许多企业在采购刀具时,只关注材料是否为超硬材质,却忽视了几何参数的适配性,最终导致刀具寿命大打折扣。
刀具涂层技术的应用与否,也会对磨损速度产生显著影响。在刀具表面涂覆一层高硬度、低摩擦系数的涂层,相当于给刀具穿上了一层 "防护铠甲",能有效减少切削过程中的摩擦与热量产生。目前常用的涂层包括类金刚石涂层(DLC)、TiAlN 涂层等,其中 DLC 涂层凭借极低的摩擦系数和优异的耐磨性,在氧化锆陶瓷加工中表现尤为突出,能显著降低刀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力,延缓磨损速度。但部分企业为节省成本,选择无涂层的刀具,或者使用涂层已磨损脱落的旧刀具继续加工,无疑会加速刀具的损耗。
加工环境的控制不当,是加剧磨损的另一重要诱因,其中切削热的积聚与陶瓷粉尘的侵蚀最为关键。氧化锆陶瓷的导热性较差,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切削热很难快速散发,容易在切削区域形成高温环境。高温不仅会降低刀具材料的硬度,还可能导致刀具表面出现热裂纹,加速磨损。传统的浇注式冷却方式在陶瓷加工中效果有限,因为陶瓷表面不吸水,冷却液难以附着在切削区域发挥作用。若不能及时带走热量,刀具寿命会大幅缩短。
氧化锆陶瓷
陶瓷粉尘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细微粉尘,不仅会对操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还会侵蚀机床的导轨、丝杠等精密部件,影响设备精度。更重要的是,这些粉尘会在刀具与工件的接触区域积聚,相当于增加了额外的磨料,加剧刀具的磨粒磨损。尤其是在高速切削时,粉尘被高速旋转的刀具带动,会像砂纸一样持续打磨刃口,导致刀具快速钝化。许多企业虽配备了吸尘装置,但吸力不足或位置不当,无法及时清除粉尘,无形中加速了刀具的损耗。
想要解决刀具短命问题,就需要从刀具选择与环境控制两方面入手。优先选用适配的超硬材料刀具,关注几何参数与加工需求的匹配度,同时选择带有优质涂层的刀具产品。在加工环境方面,采用高压内冷、低温气冷等先进冷却技术,确保切削热及时散发;配备高效的吸尘系统,避免粉尘积聚。做好这些细节,才能有效延长刀具寿命,降低加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