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雷军这几年越来越像一个表演者。从雷布斯,到马斯克,再到黄仁勋,衣服一换,人设也跟着切换。可问题是,这些年他到底在模仿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我查了下资料,2011年小米成立。那时候雷军穿着T恤👕、牛仔裤👖、『运动鞋』,语速温和,还带着点湖北口音的腔调。那个画面,被网友戏称为雷布斯,象征着中国『互联网』创业的青春与理想。彼时,小米手机被吹成性价比之王,2014年销量突破6000万台(数据来源:小米集团年度财报)。那是雷军的高光时刻,也是模仿苹果最成功的时代。
2025年,小米宣布造车,2024年小米SU7上市。发布会上,雷军第一次穿上西装,灯光打在他脸上,语气像极了马斯克。他说:小米要成为中国的特斯拉。那一刻,全场欢呼,但底下很多观众已经听出一点味儿——雷军的表演越来越顺滑,也越来越像在模仿一种成功模板。接着,2025年小米宣布要做自研『芯片』,雷军换上黑色皮夹克,整场灯光氛围参考『英伟达』的发布会风格。黄仁勋的黑皮衣人设被照搬得几乎一比一。舞台背景、语速、语调的起伏,都像是在致敬。可问题是,雷军的致敬,观众不再买账。
我看了最近几场小米的舆论走势,确实有点吃力。微博热搜上,雷军模仿秀小米皮夹克频繁出现。网友不再调侃,而是开始反感。有人说,小米不是在创新,而是在玩人设叠加。造车模仿特斯拉,做『芯片』模仿『英伟达』,手机依旧盯着苹果。模仿的尽头,是自我迷失。小米一直以来的营销逻辑就是对标。从我们要做中国的苹果,到我们要造中国的特斯拉,再到我们要做中国的『英伟达』。这种叙事曾经有效,因为那时中国制造还需要参照物。可现在呢?华为的Mate 60系列在2023年实现自主『芯片』回归(数据来源:Counterpoint 2023年度报告),比亚迪在全球销量上碾压特斯拉(数据来源:BYD年报2024)。中国早就有了自己的第一。这个时候,小米还在模仿别人,就显得有点尴尬。
小米汽车在发布后确实火过一阵。4月份数据显示,SU7交付量突破1万辆(数据来源:小米汽车公众号),但口碑两极分化。有人夸做工,有人吐槽软件问题,也有人指出安全测试成绩不亮眼(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2025年第二季度测评)。雷军在微博上回应:拒绝网络水军,理性看待。但那条回应下面,评论区几乎一半是冷嘲热讽。显然,他已经不太知道观众要看什么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小米17改名事件。原计划叫小米16,后来直接跳过一代,对标iPhone 16。那一招确实吸睛,但也说明,小米在话题上已经离不开蹭。模仿苹果、模仿马斯克、模仿黄仁勋,本质上是小米的营销主线——用别人的成功逻辑,包装自己的故事。可现在的消费者变了。年轻人更愿意买有性格、有审美、有文化归属的品牌,而不是一个模仿谁的影子。理想靠家庭叙事,华为靠技术自立,蔚来靠服务体验,都在讲自己的故事。小米如果还只靠我也行,那就真的不行了。
有人说雷军聪明,也有人说他太懂用户想看什么。但在『社交平台』的语境里,这种懂,已经变成了一种表演。从你们愿不愿意再相信我一次,到如今的我们要对标『英伟达』,雷军似乎还没意识到:观众不是在挑刺,而是在找真实。他曾经代表国货崛起的希望,现在却成了国货模仿的典型。我不是反对模仿,但模仿如果成了核心战略,那就会把企业变成剧本,而不是品牌。
小米是不是陷入了人设循环?每个阶段都要靠换装来宣告升级。可观众已经不想看皮夹克的雷军了,他们想看那个穿T恤👕的、敢说为发烧而生的雷军。那个时代的雷军,不完美,但真。当一个企业靠模仿撑起叙事,它也就失去了和消费者的情感链接。模仿的尽头,不是超越,而是疏离。小米说要做自己的『芯片』,挺好,终于要干点难的事。可如果发布会再是皮夹克、灯光、激情演讲,那我真想问一句——雷总,这一次,你准备模仿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