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昌党建)
从智慧平台无人机巡航的“空中视角”,
到街巷路面精细修补的“脚下温度”;
从垃圾分类蔚然成风的绿色实践,
到民生热线快速响应的民生承诺
……
“十四五”以来,南昌始终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融入治理肌理,以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安全城市为目标,在智慧赋能、市政完善、民生服务等领域深耕细作,用匠心雕琢英雄城的品质与温情,交出了一份写满获得感的城市管理答卷。
1
智慧赋能
构建城市治理“数字大脑”
“十四五”期间,南昌推进城市管理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构建起“1+8+3”架构的智慧管理体系,整合市容环卫、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综合执法、城市水务、燃气监管、公园景区、应急管理八大行业应用场景,实现“数据同源、业务协同”,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转变,做到城市治理更精准、更高效。
作为城市低空管理的“智慧中枢”,“一网统飞”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引擎,构建起“前端统设备、中端统需求、后端统数据”的集约化体系,通过统一调度无人机资源,实现“一机多飞、一飞多用”的高效配置,让城市管理的精准度与响应速度得到质的提升。
“我们在新建区及周边布局7个无人机机场,每个机场以5公里为半径构建巡飞网络,重点覆盖主城区、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区域,聚焦违规停车、占道经营、森林防火等关键领域,实现问题发现与处置的即时衔接。”该平台相关负责人伍俊康说。
南昌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工位屏幕上显示在红谷滩区长江路与凤凰北大道路交叉口西行100米人行道上有一堆垃圾系统自动判别生成案件——暴露垃圾。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将相关信息发送给环卫部门和执法人员。环卫部门迅速清理垃圾,执法人员则根据摄像头记录的证据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和教育。
五年来,智慧应用场景在南昌持续拓展。智慧停车系统通过南昌市城市大脑实现先离场后付费,优化升级市民停车体验;所有执法案件网上系统办理,执法流程更规范,通过电子文书送达、二维码缴款等创新举措,让执法办案更高效;依托“南昌掌上城管”App,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年均提交案件138万件,问题整改率超98%,真正实现“全民城管”……在南昌,“科技感”渗透到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
2
精细治理
雕琢城市品质“方寸之美”
火树银花的灯光、熙熙攘攘的摊位、三五成群的居民……夜幕下,红谷滩区凤凰洲街道凤凰家园社区文创商业街热闹非凡,从“老旧乱”到“净新靓”,凤凰家园社区文创商业街成为大家口中切实可见的文创新地标。
在东湖区戴家巷,仿古设计的便民疏导点内,10家摊位免费向就业困难群体开放,傅义琴的修鞋摊就位列其中。“以前风吹日晒打游击,现在有了固定摊位,收入稳定多了。”傅义琴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流动摊贩的心声,也体现了南昌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期间,南昌以“绣花”功夫深耕精细治理,从背街小巷整治、市容环境保洁到市政设施管养,从“面子”到“里子”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让英雄城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五年来,南昌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不断改善市容环境,拆除、整改各类违法违规设置户外广告及门店招牌设施4355处,拆除率及破损广告修复率均达100%;全市铁路沿线共拆除新增违章搭建和有碍观瞻建筑物共85294平方米,清除垃圾10.7万吨,绿化地面78.7万平方米,建筑立面装饰美化74.7万平方米;开展城市“牛皮癣”整治,清理垃圾广告41.7万条。
不仅如此,南昌市还不断提升环卫作业水平、推进垃圾综合治理,让城市“面子”更干净、“里子”更清爽。固化优化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人行道冲洗、快速流动保洁”组合作业模式,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稳定在95%以上,同步建立常态化“洗城”机制,在保持原有机械化清扫冲洗和喷雾降尘的基础上,每周六对城市道路(含人行道)、交通护栏、果壳箱等设施开展深度清洁;自2025年7月起,我市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
与此同时,南昌持续提升城市“家具”品质。“十四五”期间,南昌印发了《南昌市城市家具暨道路全要素设计专项规范》,开展了桥梁安全隐患整治,处置桥面破损、坑洞6475平方米,更换桥梁护栏1502米,维修更换伸缩缝1131米,更换防眩板5441套,更换桥梁落水管974米,涂装修补约3.8万平方米。
制定《南昌市城市道路问题井盖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在全市建成区范围内排查问题井盖并完成整改,整改率96.4%。做好城市亮化,完成194条背街小巷增亮补亮工作,安装LED节能路灯5346盏、楼道灯11070盏;加强照明设施维护管理,全市维修故障路灯15.7万盏。
随着一项项具体措施的有效落实,一幅 “美、亮、洁、畅”的城市新画卷,正沿着赣江两岸在英雄城徐徐铺展。南昌以精管善治雕琢城市品质,让这座城市在环境提升中更显美丽、在精细管理中更具魅力,这份由治理效能催生的变化,不断转化为广大市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象化幸福。
3
民生导向
传递城市治理“温暖质感”
“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外墙进行了粉刷、各种管线给我们更换了,停车位也增多了,还配套了健身器材,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西湖区西苑小区居民王东盛高兴地说。
王东盛所住的西苑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小区基础设施日渐老化,部分路面破损,缺乏停车区域,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改造后新增了非机动车棚,增加了地面上的机动车停车位;统一规划管网,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实施弱电管线下地;增设了路灯照明与监控;将原广场改造成了供居民使用的公共休闲空间,增加廊架、休闲座椅、健身器材和垃圾分类房等。
“十四五”期间,南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秉持将发展“红利”更多惠及群众的服务理念,用一件件民生实事传递城市温度,让治理成果真正惠及群众。
——老旧小区改造换新颜。我市聚焦老旧小区“设施老化、功能缺失、环境脏乱”等民生痛点,完成129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并将在2025年底完成146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改造不仅涵盖“水电气路信”等基础设施更新,更同步推进屋面防水、绿化提升、停车位增设,配套建设养老服务站、文化活动角等公共服务设施,让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的同时,更装满了居民的“幸福味”。
——公园城市建设不断加速。截至2024年底,新建邮票绿地175个、口袋公园38个,新建和改造城市公园39个,城区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552.07公顷。持续构建城市“绿网”,建设完成城市绿道135条,社区绿道73条,总计996.78公里,对全市150条道路实施常态化彩化、全市30条道路实施科学绿化示范道路建设,打造季相分明、四季有花的英雄城南昌。
从智慧停车系统的先离场后付费,
到街巷里的精细管养修补;
从垃圾分类的绿色新风尚,
到便民服务站的暖心供给;
从桥梁监控的实时守护,
到应急抢修的快速响应
……
“十四五”时期的南昌,
以管理“精细度”提升城市“宜居度”,
交出了一份治理效能与民生温度
同频共振的优异答卷,
在英雄城大地上
书写精管善治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