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人』️学界,IROS 的“桃源”挑战赛向来以“把实验室算法搬进真实山水”著称。今年操作赛道的主题只有两个字——“酿春”:让『机器人』️在半小时内完成采茶、筛青、炒青、揉捻、封罐五道工序,最后泡出一杯汤色清亮、香气盈室的春茶。听上去像古风综艺,实则是一道把感知、规划、控制、人机交互揉进日常劳动的硬核考题。比赛当天,二十支队伍带着各自的“采茶童”钻进会场中央那片人工搭建的“雾岭梯田”。我混在观众里,从第一声锣响到最后一缕茶香飘散,像看了一场安静却火花❇️四溅的“无声烟火”。
先映入眼帘的是浙江大学“茶颜观色”队。他们的『机器人』️先不急着伸手,而是低头“闻土”——用光谱探针插进垄间,判断哪一垄的氨基酸含量高,再锁定“一芽一叶”的标准芽头。采茶时,机械臂末端的柔性指头像两片刚醒来的花瓣,先托住芽蒂,再轻轻一扭,芽头落进负压茶篓,全程不带一点“硬扯”。最难的是“筛青”:要把刚采下的芽头按长度分三档。他们把振动筛做成“会呼吸”的弹性曲面,利用不同频率的“小跳”让芽头自己排队,像幼儿园小朋友听到音乐就自觉站队做早操,看得人心里一软。
北京理工的“青锋”队则把重点放在“炒青”锅温控制。传统师傅靠听“噼啪”声判断火候,他们给锅体装了 16 路微型麦克风,把声音切成 24kHz 的频谱,让算法在 0.3 秒内判断“噼啪”属于“炒香”还是“炒焦”。最妙的是,他们让『机器人』️把“锅”当成打击乐器:炒到一半,机械臂突然抬锅 3 厘米,让茶叶在空中翻个面,落回锅里发出一声清脆的“嗒”,像打击乐里的军鼓边击。那声音一响,周围观众不约而同“哇”了出来——原来算法也能把“锅气”翻译成音乐。
最“卷”的当属哈工大(深圳)“岭上云”队。别人用 6 轴机械臂,他们直接上 12 轴双臂,还加了一根“第三只手”——头顶的软体蛇形臂负责在炒锅里画“8”字,让茶叶受热更匀。更夸张的是封罐:他们把传统“马口铁盖”换成可降解玉米壳,用激光在壳面刻下一行当天比赛的 UTC 时间,茶叶于是带上了“出生证明”。评委把罐子摇近鼻尖,一股蒸青豆香里混着淡淡的爆米花甜,像把春天的雨后草地和电影院🎦门口的小摊一起塞进鼻腔。
比赛结束,却没有冠亚季军。组委会把二十杯茶倒进一只大玻璃瓮,轻轻摇晃,再均分到小盏,让所有人一起喝“混杯”。那口茶汤入口,先是极淡的甜,再是微涩,最后回甘像一条细线,把喉咙缝得服服帖帖。主持人说:“今天没有输赢,只有‘共享’——把每一队的技术亮点酿进同一杯春,让算法在舌尖握手言和。”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桃源”不是桃花与流水,而是让最硬的代码长出最软的风味,让钢铁和嫩芽在同一片叶脉里呼吸。
散场前,我凑到“茶颜观色”队的小姑娘旁边,问她赛后最想把哪段代码带回家。她笑着说:“那段‘闻土’的光谱判断啦,回去改一改,就能帮爷爷测葡萄园的糖分,省得他老用嘴啃叶子。”说完她把电脑包往肩上一甩,像把整座梯田也背走了。我目送她混进人群,心里冒出一句很俗的台词:科技如果也有茶香,大概就是这种能把远方田野瞬间拉近到爷爷指尖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