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黄金、铂金,手机里的稀土元素,甚至人体中的碘、锌 —— 这些比铁更重的元素,究竟来自哪里?要知道,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到铁元素就会 “按下暂停键”,可宇宙中却遍布着各种重元素。
这背后,藏着宇宙中最剧烈、最壮丽的天体事件,正是这些极端过程,为宇宙 “锻造” 出了珍贵的重元素。
首先要弄明白:为何恒星核聚变到铁就会停止?恒星的能量来自核心的核聚变 —— 氢聚变成氦,氦聚变成碳、氧,再一步步合成氖、镁,直到铁元素。
这一过程中,轻元素聚变会释放能量,维持恒星的稳定。但铁的原子核结构极其特殊,它的核子结合能是所有元素中最高的 —— 简单说,把铁原子核拆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让它聚变成更重元素释放的能量还多。就像 “做买卖会亏本”,恒星核心的核聚变到铁时,不仅无法供能,还会瞬间失去平衡,这也注定了铁是恒星聚变的 “终点”。
可宇宙中的重元素,恰恰是在恒星 “生命终结” 的剧烈事件中诞生的,主要有三大 “重元素工厂”。
第一个 “工厂” 是超新星爆发。当大质量恒星(质量超过 8 倍太阳)核心聚变成铁后,能量供应突然中断,外层物质在引力作用下急剧向核心坍缩,随后发生猛烈反弹,形成威力堪比百亿颗氢弹的超新星爆发。
这一过程中,极端的高温(可达数十亿度)和高压,会将铁原子核与大量中子、质子 “强行拼接”,像搭积木一样合成金、银、铅等重元素。爆发产生的巨大冲击波,会将这些新形成的重元素抛向宇宙空间,成为星际物质的一部分。比如 1987 年观测到的超新星 SN 1987A,其爆发后就检测到了大量重元素的信号。
第二个 “工厂” 是中子星合并。
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致密残骸,一颗中子星的质量可达太阳的 1.4 倍以上,密度却高得惊人 —— 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质,质量能达到 1 亿吨。当两颗中子星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绕转并最终碰撞合并时,会释放出海量的中子和能量。这些中子会被周围的原子核 “俘获”,形成比铁重得多的元素,比如铂、铀,甚至是一些放射性元素。2017 年,人类首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同时观测到了大量重元素(如锶)的合成,直接证实了这一 “重元素工厂” 的存在。
第三个 “工厂” 是白矮星爆发(Ia 型超新星) 。
白矮星是中小质量恒星(类似太阳质量)演化的终点,当它通过吸积从伴星获得足够物质,质量达到太阳的 1.44 倍(钱德拉塞卡极限)时,会发生剧烈的热核爆炸,即 Ia 型超新星爆发。虽然这种爆发的剧烈程度不如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发,但仍能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合成部分中重元素(如镍、钴),并将它们抛入宇宙。
这些重元素在宇宙空间中不断飘散、混合,最终会成为新恒星、行星形成的 “原材料”。我们的太阳系,正是在 50 亿年前,由包含大量重元素的星际云团坍缩形成的 —— 地球中的黄金、岩石里的铀,甚至我们身体里的微量元素,都是数十亿年前超新星爆发或中子星合并的 “遗产”。
从恒星聚变的 “终点” 铁,到遍布宇宙的重元素,宇宙用最剧烈的天体事件,完成了元素的 “升级”。每一块黄金、每一部手机里的重元素,都是宇宙壮丽历史的 “见证者”,它们的存在,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与浩瀚宇宙,本就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