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春天,一位纯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Michael Atiyah)——站在一群理论物理学家面前,气氛微妙得如同两个陌生部落的首次会面。主持人介绍他时,仿佛在介绍一位来自遥远星球的访客。
阿蒂亚以探索柏拉图数学世界而闻名,那天他讲的虽是物理学家熟悉的规范场理论,结果却令人困惑:“几乎没有人明白他在讲什么。”一位在场者回忆道。阿蒂亚兴高采烈展示的那些精妙数学方法,对多数物理学家而言犹如天书。
然而,就是这次看似失败的讲座,却成为了数学与物理学漫长“离异期”结束的序幕。这两门曾经同源共生的学科,在分手数十年后,即将迎来激动人心的重逢。
分道扬镳:隧道两端的掘进者
二十世纪中叶,数学与物理学仿佛成了知识隧道两端的掘进者,各自在黑暗中摸索,却不知彼此的工作正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数学领域,布尔巴基学派(Bourbaki School)风头正劲。这个由法国数学家组成的秘密团体,致力于为数学建立纯粹、抽象的公理化基础。他们的工作严谨而精妙,却如同为自己织就了一件紧身衣——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Alexander Grothendieck)后来批评这个学派正在“阉割反自发性”。在布尔巴基的影响下,许多数学家认为与现实世界保持距离才是纯粹性的保证。
而在隧道另一端,物理学家们正沉浸在基本粒子发现的狂欢中。通过越来越庞大的粒子加速器,他们窥见了亚原子世界的奇异景观。规范场理论——由杨振宁与罗伯特·米尔斯(Robert Mills)等人发展起来的数学框架——成功地描述了基本相互作用,但其深层的数学结构却鲜有人深入探究。
阿蒂亚后来形象地比喻:“隧道挖通的那一天,双方都惊奇不已,两段隧道之间的衔接是那样优美,就好像是天才的土木『工程师』设计的一样。”但在这天来临之前,还需要几位关键人物的洞察力与勇气。
初见端倪:规范场理论的数学内涵
转折点在1970年代初期悄然降临。在长岛的石溪校园,杨振宁与数学家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经常共进午餐。他们的谈话从反对越南战争逐渐转向了更深层的学术问题。
一天,西蒙斯告诉杨振宁:规范场方程的数学形式与拓扑学中的纤维丛(fiber bundle)理论惊人地相似。对杨振宁这位完全投身于物理世界的科学家来说,纤维丛是个陌生概念。他找来该领域的标准教材——斯廷罗德(Norman Steenrod)的《纤维丛拓扑学》(The Topology of Fiber Bundles),却发现根本读不懂。于是,他恳请西蒙斯利用午餐时间,从基础开始给他补上这堂数学课。
这次临时补习的成果远超预期。掌握了纤维丛要领的杨振宁与哈佛大学的吴大峻合作,编制出了一套影响深远的吴–杨字典(Wu–Yang Dictionary),在规范场理论的物理概念与现代拓扑学的数学概念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有了这本字典,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终于能够互相理解对方在同一个领域的工作。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发现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在1931年提出的磁单极子理论中,已经隐含了一个重要的拓扑学定理——而这个定理直到20年后才被数学家陈省身正式发现。
1975年深秋,杨振宁专程前往恩师陈省身在伯克利的寓所拜访。交谈中,杨振宁表示惊讶于描述亚原子力的规范场理论竟能用陈省身等人“凭空想象”的数学语言书写。“不,不是这样,”陈省身断然否定,“这些概念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们是本就存在于自然世界的真实之物。”
这番话让杨振宁陷入沉思。对于他这样的物理学家,现实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经验是真理的唯一来源。而陈省身却宣称,抽象的数学同样真实。
关键突破:阿蒂亚-辛格定理的物理应用
真正打通这条隧道的,是1976年秋天在麻省理工学院发生的一次偶然相遇。理论物理学家罗曼·贾基夫(Roman Jackiw)当时正被规范场理论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困扰——所谓的量子反常现象(quantum anomaly)。经典力学中的一些对称性在量子世界中神秘地消失了,这使得理论预测与实验观测之间出现了令人困惑的差异。贾基夫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数学家的帮助。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的走廊里徘徊了好几个小时,试图引起数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却只得到了礼貌性的回应。
转机出现在他听说“伟大的阿蒂亚”正在剑桥市访问。几天后,阿蒂亚满面春风地走进贾基夫堆满书籍和手工艺品的办公室。房间里坐满了渴望聆听“神谕”的年轻物理学家。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阿蒂亚讲解了他在1963年与伊萨多·辛格(Isadore Singer)共同发现的定理——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Atiyah–Singer Index Theorem)。这个定理在看似无关的拓扑学和微积分之间建立了深刻联系。“这正是我们渴望的那种清晰的讲述。”贾基夫回忆道。现场的讨论十分热烈,物理学家们不断询问这个定理如何与亚原子核中的量子场相联系。阿蒂亚以他特有的坚定态度一一回应,显然已对这个物理学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几个月后,几位理论物理学家证明,运用阿蒂亚-辛格定理确实可以理解量子反常问题。粒子物理学界很快获知,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难题,竟能被一个他们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的数学定理如此优雅地解决。阿蒂亚后来坦言,他与辛格发展这个定理时,“从没想过我们的数学成果会和现实世界产生联系”。他遗憾地补充,在研究过程中,描述电子的狄拉克方程中的数学算子曾神秘地出现在他们的抽象推演中。“我们当时只觉得这是巧合,结果却失去了一个做出重大物理学发现的良机。”
新生力量:改变学科气候的思想家
在聆听阿蒂亚讲座的年轻物理学家中,有一位身材高大、背部挺直、说话柔声细语的年轻人——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阿蒂亚回忆道:“显然,他比在座的其他所有物理学家都更清楚当时的状况。他的思维快得惊人。”
威滕走向理论物理学的道路非同寻常。他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历史和现代语言,甚至为乔治·麦戈文(George McGovern)的总统竞选工作过。在尝试了一个经济学研究生项目后,他才转向科学——此时已25岁左右。尽管起步较晚,但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中表现出色,很快就在理论物理学界声名鹊起。阿蒂亚评论说:“威滕这类思想家不只能影响一门学科的天气。他能改变整个学科的气候。”
与此同时,在牛津大学,阿蒂亚的一位腼腆的二年级研究生——西蒙·唐纳森(Simon
Donaldson)——正在默默研究规范场理论能否成为数学的思想源泉。
1982年,他证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通过解规范场方程,唐纳森发现了四维时空的一些前所未有的性质,这些性质能够以数学家从未想过的方式区分各类四维空间。按照阿蒂亚的说法,唐纳森的成果“对几何学家和拓扑学家来说实在太过新鲜和陌生,他们只能以带着钦佩而困惑的表情呆呆地望着唐纳森”。
唐纳森在描述物理学家认为发生在原子核内部的瞬子事件(instanton)的过程中,意外打开了柏拉图数学思想的新视野。唐纳森后来表示:“我猜想,这样的研究可谓千载难逢。”他运用规范场理论的方式与物理学家预想的大相径庭——他不是在研究场论,而是在研究空间本身的本质。
文化融合:两种学术风格的碰撞
当阿蒂亚将研究重心转向规范场理论后,他首次感受到了物理学与数学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几十年来,阿蒂亚已习惯了数学界庄重严谨、深思熟虑的节奏;而物理学研究的快节奏令他感到紧张——在那里,一篇基于不成熟想法的亮眼文章也能激起数月的热烈讨论,产生许多看似前途光明却最终无果而终的推论。
然而,这种文化碰撞正在产生丰硕的成果。数学家凯伦·乌伦贝克(Karen Uhlenbeck)回忆道:“我们是这股新潮流的一部分,喜欢观察数学之外的世界,并且很乐意与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甚至经济学家合作研究。”乌伦贝克指出,布尔巴基学派的影响力正在迅速减弱,“满怀壮志的年轻数学家大胆进入粒子物理学领域成了一种颇受尊崇,甚至有些时髦的行为”。她亲眼见证了纯数学和理论物理学之间漫长“离异”状态的终结,并从中学到了深刻教训:“数学研究者需要物理学家的想法。你甚至可以说,没了他们,我们没法开展工作。”
1977年春天,在华盛顿特区举办的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这种新合作的欢乐气氛达到了高潮。罗曼·贾基夫邀请伊萨多·辛格上台介绍数学家的观点。由于时间有限,辛格决定不谈技术细节,而是朗读了自己最近作的一首诗:
“今岁今日物理圣哲笔耕不辍
时下规范理论如日中天
短视的数学家亦步亦趋
虽头脑聪慧但定理已刻上他人的痕迹...”
这首诗反映了部分数学家的担忧:规范场理论或许不是一个完全可靠的思想来源。但就当时而言,这个理论对数学家的价值已毋庸置疑。
光明前景:重逢后的共同未来
1978年,阿蒂亚在哈佛大学举办了一系列讲座,介绍发展磁单极子理论的新方法。“举办讲座的屋子里挤满了人,”当时还是纯数学领域研究生的戴维·莫里森(David Morrison)回忆道,“我之前从未听说过有什么场合能把这么多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聚到一起。”
1979年7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庆祝爱因斯坦百年诞辰举办的会议上,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那位曾在1972年为数学与物理的“离异”表示惋惜的物理学家——现在对这两门学科的未来关系做出了大胆预测:“我预测,在未来25年内,我们就能看到物理学统一理论——广义相对论、群论以及场论以纯数学为纽带紧密结合在一起。”
戴森的预言比预期更快地实现了——不到5年,物理学家就找到了与他描述的新物理学框架相似的理论。
这些新理论为理论物理学家和纯数学家提供了更多互相促进、共同茁壮成长的机会。从狄拉克预见的四维空间特殊性,到陈省身坚持的数学实在性,再到阿蒂亚和威滕等人开辟的交叉领域,数学与物理学在20世纪末的重逢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新高度上的融合。这两门探索世界本质的学科,如同分岔的河流历经曲折后重新汇合,以更磅礴的气势奔向未知的海洋。隧道已然打通,而前方的道路比任何人想象的都更加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