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5G - A 与 AI 技术的加速融合,正为移动物联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其从 “万物互联” 向 “万物智联” 关键跃迁。记者从最新行业调研中获悉,截至 2025 年 8 月,我国公共服务、车联网等四大领域移动物联网应用终端数均突破 3 亿,其中公共服务领域达 11.5 亿;移动物联网综合收入达 284.02 亿,三大运营商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更是突破 28.7 亿户。在政策、技术、网络的协同发力下,我国移动物联网万亿市场大门已全面敞开。
案例先行:融合技术赋能多领域智慧升级
三大运营商积极布局 5G - A 与 AI 融合应用,在多个领域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案例。中国联通助力山东电网部署 14 万 5G 轻量化(RedCap)终端,这些终端在电网安全巡检防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通过 AI 分析预警,大幅提升巡检效率与安全性,该模式已具备向湖北、四川等多地推广的条件。
中国电信则在内蒙古打造 “光伏 + 5G 轻量化摄像头” 应用场景,为当地相关工作提供智能支持。通过 5G - A 网络的高速传输与 AI 的智能分析,不仅使项目成本降低 30%,还将部署时间从原本的 4 个月缩短至 1 个月,其高效、低成本的优势,未来可广泛应用于城市治理、环境监测等场景,进一步拓展移动物联网应用边界。
在中国移动的技术支持下,广西智慧仓储实现 “AIoT 一码到底” 的智能化升级。借助 5G - A 的高可靠、高并发特性与 AI 的精准识别算法,仓储月度人工扫码盘点模式转变为分钟级自动盘点,实时盘存准确率超 99.99%,极大减少人力成本,提升仓储管理效率,为物流行业智能化发展提供范例。
政策引领:多部门协同擘画发展蓝图
移动物联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十二部门联合印发的《5G 规模化应用 “扬帆” 行动升级方案》,为行业发展明确目标与路径。方案提出,到 2027 年底,5G 物联网终端连接数需超 1 亿,大中型工业企业 5G 应用渗透率达到 45%,同时要建成 7 个 5G 行业虚拟专网,以 “通感算智” 融合底座赋能生态升级,为移动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针对 5G 轻量化这一关键技术,相关部门进一步出台专项政策。《2024 年度 5G 轻量化贯通行动通知》要求,年内实现超 100 个地级城市城区 5G 轻量化连续覆盖,推出超 100 款终端产品,打通全链条梗阻,推动技术落地应用;《关于推进 5G 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则聚焦 2025 年产业体系构建,助力 5G 轻量化在工业、车联网等场景实现规模化落地,为移动物联网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技术突破:降本增效打开产业空间
技术层面的持续突破,为移动物联网发展打开广阔空间。作为移动物联网关键新技术的 5G 轻量化,迎来多项利好。数据显示,2025 年 5G 轻量化模组成本较 2023 年下降 40%,且成本将低于 80 元,这一显著降本成果,有效降低工业、车联网等场景的应用门槛,推动 5G 轻量化技术在更多领域实现规模化落地。
与此同时,AI 技术的深度渗透,成为移动物联网迈向 “万物智联” 的核心驱动力。AI 与 5G - A 的融合,让终端设备具备更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能力,实现从 “连接” 到 “智能” 的跨越。据 Fortunebusiness Insights 报告显示,2023—2030 年全球人工智能物联网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 32.4%,高速增长的市场态势,印证了 AI 与物联网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jrhz.info
网络保障:四大特性支撑 “万物智联” 需求
在 “万物智联” 时代,移动物联网对网络提出更高要求,而当前网络建设正朝着满足这些需求不断迈进。网络需具备 “大上行” 能力,支撑多模态交互,确保终端能顺畅向云端传输视频、音频等各类信息流;“高可靠” 特性保障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流畅度,满足人机交互及时响应的需求,避免因网络问题影响用户体验;“高并发” 能力可有效防止服务中断,应对电子玩具、『智能设备』等场景下大量终端同时连接的情况,保障稳定交互体验;“高时长” 则能确保网络信号稳定,为工业监测、远程医疗等需要终端全天候运行的场景提供持续支持。
业内专家表示,5G - A 与 AI 的深度融合,正重塑移动物联网产业生态。随着政策持续发力、技术不断突破、网络日益完善,我国移动物联网将在更多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我国在全球物联网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未来,随着 “万物智联” 场景的不断丰富,移动物联网有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