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1 是德国 DIN 标准(EN 10088-1/EN 10088-3)规定的高碳马氏体不锈钢,核心定位是 “高硬度、高耐磨性 + 基础耐蚀性”,与你此前查询的 40Cr13、4Cr13、SUS420J2 同属 Cr13 系高碳马氏体钢,成分与性能高度一致,是欧洲市场中刃具、模具、高强度零部件的经典选材。以下是结构化专业信息:
一、多国牌号对照(精准对标)
标准 / 国家牌号核心关联说明德国 DIN/EN1.4031(X39Cr13)基础牌号(高碳 Cr13 系,非易切削型)中国 GB/T40Cr13 / 4Cr13成分完全匹配(碳 0.36%~0.45%),性能一致日本 JISSUS420J2(JIS G4303)碳含量(0.20%~0.30%)略低,硬度接近,可近似替代美国 ASTMA484 420S45 / A295 420碳含量(0.25%~0.40%)匹配,力学性能兼容法国 NFZ40C13法国高碳马氏体不锈钢,碳含量接近国际 ISO420S37通用国际牌号,成分与 1.4031 兼容
⚠️ 关键区分:1.4031 不含硫(非易切削型),切削加工性低于 SUS420F、Z30CF16 等含硫牌号;与 1.4021(X20Cr13,低碳 Cr13 系)相比,1.4031 碳含量更高,硬度和耐磨性更优,但韧性略低;与你之前查询的 1.4028(S42040)相比,两者成分几乎一致,仅标准体系标注不同(1.4031 为德标 EN 体系,1.4028 为旧 DIN 过渡牌号)。
二、核心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元素含量范围(EN 10088-1)作用与影响碳(C)0.36~0.44核心强化元素,决定淬火后硬度(上限可达 HRC 58)和耐磨性,含量越高强化效果越显著,但韧性和耐蚀性略有下降铬(Cr)12.50~14.50形成致密钝化膜,提供基础耐蚀性;促进马氏体组织形成,提升强度和耐磨性硅(Si)≤1.00脱氧剂,提升钢的抗氧化性和强度,过量会降低切削加工性锰(Mn)≤1.00改善淬透性,抑制硫的有害作用,少量提升韧性磷(P)≤0.045有害杂质,严格控制(过量导致冷脆,降低冲击韧性)硫(S)≤0.030有害杂质,非易切削设计,含量越低材质越纯净,韧性越好镍(Ni)≤0.60残余元素,少量提升韧性和耐蚀性(非必需成分)钼(Mo)≤0.30残余元素,对淬透性和耐蚀性影响极小
✅ 成分特点:碳含量精准控制在 0.36%~0.44%,是 Cr13 系中高碳等级的典型代表;铬含量高于普通 420 系(12.5%~14.5%),基础耐蚀性更稳定;低磷低硫设计保障材质纯净度,适合精细抛光和热处理强化。
三、关键性能参数(热处理状态为核心前提)
1. 力学性能(不同热处理状态对比)
热处理状态硬度(HB/HRC)抗拉强度(σb ≥ MPa)屈服强度(σs ≥ MPa)伸长率(δ5 ≥ %)冲击功(Akv ≥ J,20℃)退火态(800~900℃缓冷)≤241 HB630~8304401535淬火 + 低温回火(950~1050℃油冷 + 200~300℃空冷)50~55 HRC≥1170≥930822淬火 + 中温回火(950~1050℃油冷 + 400~500℃空冷)40~45 HRC980~11707801030淬火 + 高温回火(950~1050℃油冷 + 600~700℃空冷)30~35 HRC780~9805801245
jrhz.info2. 物理性能(20℃)
性能指标数值备注密度(ρ)7.75 g/cm³与所有 Cr13 系马氏体不锈钢一致熔点范围1400~1450℃淬火温度需≥950℃,确保完全奥氏体化热导率(λ)24.2 W/(m·K)低于奥氏体不锈钢,热处理需均匀加热 / 冷却线膨胀系数(α)10.2×10⁻⁶ /℃(20~100℃)热变形小,适合热处理后高精度加工电阻率(ρ)0.59 Ω·mm²/m导电 / 导热性中等,无特殊导电需求场景适用弹性模量(E)200 GPa高强度场景下变形量小
3. 耐腐蚀性
- 优势场景:在大气、淡水、中性盐溶液、弱有机酸(醋酸、乳酸)环境中耐蚀性良好,表面经抛光或钝化处理后,可有效提升钝化膜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
- 局限场景:不耐强酸(盐酸、硝酸)、强碱、高氯离子浓度环境(海水、含氯消毒液),易发生点蚀和锈蚀;
- 对比差异:耐蚀性略优于高碳工具钢(如 T10),但低于奥氏体不锈钢(如 304、316L);与低碳 Cr13 系(1.4021)相比,因碳含量更高,钝化膜连续性稍差,耐蚀性略低。
4. 加工性能
加工类型性能评级关键说明切削加工性中等无易切削元素,切削阻力较大,需使用硬质合金刀具,切削速度建议 80~120m/min,需冷却润滑(避免过热导致硬度下降)焊接性能较差马氏体组织易产生冷裂纹,焊接前需预热至 200~300℃,使用低氢焊条(如 E410NiMo),焊后立即 650~700℃消氢回火热处理性能优良淬透性好(小截面可空冷淬火),回火温度灵活调控硬度(HRC 30~55),热处理变形小抛光性能良好低硫低磷,材质纯净,精细抛光后可达 Ra≤0.2μm,适合高表面光洁度要求的场景(如刃具、医疗器械)锻造性能中等锻造温度 1100~1250℃,避开 800~900℃脆化区,锻后需缓冷退火以消除应力
四、热处理规范(精准控制性能)
热处理工艺温度范围冷却方式目的与效果退火处理800~900℃随炉缓冷降低硬度(≤241HB),改善切削加工性,消除锻造 / 轧制应力淬火处理950~1050℃油冷(优先)/ 风冷(小截面≤10mm)获得均匀马氏体组织,大幅提升硬度和耐磨性回火处理200~300℃(低温)空冷保持高硬度(HRC 50~55),消除淬火内应力,提升耐磨性(适合刃具、模具)400~500℃(中温)空冷兼顾强度和韧性(HRC 40~45),适合高负荷机械零件600~700℃(高温)空冷韧性大幅提升(Akv≥45J),尺寸稳定性好,适合高精度部件
⚠️ 注意:淬火后需在 2 小时内回火,防止产生淬火裂纹;低温回火后需快速冷却,避免出现回火脆性;批量生产时,建议采用 “分段回火” 工艺(如 200℃×2h + 220℃×1h),确保硬度均匀性。
五、典型应用场景(基于性能优势的精准匹配)
1.4031 的核心竞争力是 “高硬度 + 高耐磨性 + 基础耐蚀性 + 优秀抛光性”,适合腐蚀环境温和、对硬度和表面质量有要求的场景,具体应用:
- 刃具领域:厨房刀具(菜刀、砍骨刀、剪刀)、工业刀具(低负荷切削刀、刮刀、钻头)、园林工具(锯片、剪枝刀)—— 依赖高硬度和耐磨性;
- 医疗器械领域:非植入式手术器械(手术刀、止血钳、镊子)、医疗消毒盒 —— 高抛光性便于清洁消毒,基础耐蚀性满足医疗环境需求;
- 模具与工装领域:塑料模具(注塑模型芯、型腔)、压铸模具配件、工装夹具(定位销、夹爪)—— 耐磨且热处理变形小,适合批量生产场景;
- 机械制造领域:高负荷零部件(齿轮、轴类、阀杆)、高强度紧固件(螺栓、螺母)、泵体叶轮(淡水环境);
- 其他场景:五金工具(扳手、螺丝刀)、餐具(不锈钢勺叉)、装饰件(高硬度耐磨面板)。
❌ 不适用场景:
- 高腐蚀环境(海水、强酸强碱、高氯介质);
- 高冲击载荷部件(如工程机械传动轴,需高韧性材料如 40CrNiMo);
- 焊接结构件(焊接性能差,易开裂);
- 植入式医疗器械(需生物相容性更优的钛合金或 316L 不锈钢)。
六、与相近牌号的核心差异(快速选型)
牌号关键区别性能侧重适用场景差异1.4031(X39Cr13)碳 0.36%~0.44%,无硫高硬度、高耐磨,抛光性好欧洲标准体系下的刃具、模具40Cr13/4Cr13碳 0.36%~0.45%,国标牌号性能与 1.4031 完全一致国内设备配套,替代 1.4031SUS420J2碳 0.20%~0.30%,日标牌号硬度略低,韧性略优出口日本体系的设备零部件1.4021(X20Cr13)碳 0.16%~0.25%,低碳型耐蚀性略优,硬度较低中等硬度需求的机械零件、刀具SUS420F碳 0.16%~0.25%,含硫易切削,加工效率高批量生产的通用零部件
七、关键选型建议
- 优先选 1.4031 的情况:需匹配欧洲 EN/DIN 标准,要求高硬度(HRC 40~55)、高耐磨性和良好抛光性,使用环境为大气、淡水或轻度腐蚀,无需批量切削加工;
- 选 40Cr13/4Cr13 的情况:国内生产或配套国标设备,性能与 1.4031 一致,采购成本更低;
- 选 SUS420F 的情况:需要批量切削加工,追求低加工成本,对硬度要求中等(HRC 30~40);
- 选 1.4197(X20CrNiMoS13-1)的情况:对耐蚀性(尤其耐氯离子)有更高要求,且需要高精度切削;
- 加工与使用注意:
- 切削时选用硬质合金刀具(如 WC-Co 类),降低切削速度、增加进给量,使用乳化液或切削油冷却防锈;
- 表面处理推荐:抛光(提升光洁度和耐蚀性)+ 钝化(增强钝化膜稳定性);
- 日常维护:避免长时间接触强酸强碱或盐水,使用后及时清洁干燥,防止锈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