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可能诱发妊娠期糖尿病,但原本无糖尿病的人群在妊娠后多数不会发展为永久性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通常与胰岛素抵抗增加、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产后多可恢复。
妊娠期间胎盘分泌的激素如胎盘催乳素、孕酮等会拮抗胰岛素作用,导致胰腺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若胰腺功能代偿不足,可能出现糖耐量异常。这类情况多见于妊娠中晚期,表现为空腹或餐后血糖升高,但通常无典型糖尿病症状。通过饮食调整如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分餐制进食,以及适度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多数孕妇血糖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如果这些干预措施效果不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治疗,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等。
少数存在肥胖、高龄或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孕妇,可能面临更高风险。这类人群妊娠期血糖波动更显著,且产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概率相对增加。孕期应加强血糖监测,产后定期随访糖化血红蛋白。若产后6-12周糖耐量仍异常,需内分泌科进一步评估。部分研究显示,此类人群通过产后体重管理、母乳喂养及膳食纤维摄入,可降低远期糖尿病发生风险。
建议妊娠期血糖异常者产后坚持均衡饮食,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杂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每1-3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尤其是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二胎孕妇。出现多饮、多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