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等。这些疾病通常由突发或持续的心理社会压力事件引发,表现为情绪、行为及认知功能异常。
急性应激障碍在遭遇强烈创伤事件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症状持续3天至1个月。患者可能出现分离性症状如现实感丧失、情感麻木,或反复体验创伤场景。部分患者伴随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治疗需结合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时短期使用劳拉西泮片等抗焦虑药物缓解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典型表现为创伤再体验、回避行为及警觉性增高。患者可能因闪回、噩梦反复经历创伤事件,长期回避相关场所或话题。临床常用舍曲林片、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严重病例需配合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治疗。
适应障碍多在压力事件后3个月内发生,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或行为问题,持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青少年可能出现退行性行为,成人常见工作效能下降。治疗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失眠者可短期使用唑吡坦片,抑郁症状明显时考虑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延长哀伤障碍等特殊形式表现为丧亲后持续超过6个月的强烈痛苦,伴随社会功能损害。临床需鉴别抑郁症,治疗采用哀伤辅导联合人际心理治疗,顽固病例可试用文拉法辛缓释片。
不符合上述分类标准但明确与应激相关的精神症状,如职业倦怠综合征,表现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及成就感降低。干预需调整工作环境并配合正念训练,严重者使用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改善情绪症状。
应激相关精神障碍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饮食注意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家属应提供情感支持但避免过度保护,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自伤念头时须立即陪同就医。康复期可参与团体心理治疗,逐步恢复社会功能。